清末传教士、华人视阈下的妇女释放与强国关系论——以《万国公报》为中心之考察

发布时间:2018-04-17 03:23

  本文选题:晚清 + 妇女问题 ; 参考:《江汉论坛》2014年02期


【摘要】:深受清末华人、西士关注的妇女问题和女俗改革,与中西碰撞、民族振兴、变法改革等时代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分析了《万国公报》中关于女子释放的各种观点和视角,研究了传教士、朝廷官员、传统儒士、教会学校中的女学员、留洋女子等中西人士对妇女问题的不同议论。议论者各自不同的身份,使得其女子释放的观点和主张在目的、视角、策略和重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同时,这些议论也彼此融合、碰撞、相互影响,经历着调整与变化,彼此既具有相似相通之处,又具有相异相斥之处。
[Abstract]:The women's problems and the women's vulgar reform deeply concerned by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emes of the times, such as the collis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and the reform of the law.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iews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release of women in the Universal Communique, and studies the different opinio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on the issue of women, such as missionaries, court officials, traditional Confucian scholars, female cadets in church schools, women study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so on.The different identities of the discussants make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of women's release different in terms of purpose, perspective, strategy and emphasis; at the same time, these arguments also merge, collide,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undergo adjustment and change.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repeats between each other.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学翻译与晚清‘救国良策’的探索”(项目编号11CYY00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K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鹏;;《万国公报》与天足会[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吴亮;;晚清衡州教案特点述评[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邓常春;;晚清教民的尴尬身份:“二毛子”、另类百姓、大清子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5期

4 杨齐福;传教士在华的宣传活动与科举制度的解体——以广学会和《万国公报》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王海鹏;;《万国公报》反鸦片言论特点刍议[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6 熊月之;;晚清中国关于西方礼俗的论辩[J];学术月刊;2008年08期

7 姚芬;浅析晚清西南地区反洋教斗争的特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8 王国平;;晚清美国监理会在苏州传教活动的若干特点及影响[J];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9 夏俊霞;晚清士林的香港观与思想嬗变[J];史学集刊;1998年02期

10 张琳;早期驻外使节与西学东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其柱;;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海涛;;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高黎平;;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翟广顺;;容闳与晚清幼童出洋“教育计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喻大华;;论晚清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实践与认识误区[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何岩巍;;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冲突的根源与意义——以直隶两次民教冲突为例兼与赵世瑜商榷[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7 刘功君;;晚清留日经费的筹付与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8 郑剑顺;;沈葆桢的洋教观[A];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秦和平;;清季四川民众敌视天主教的历史考察[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10 谢铭;;论马赖与天主教在广西的传播[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清;传教士与山东义和团的爆发[N];光明日报;2000年

2 周延胜;传教士与八国联军[N];光明日报;2000年

3 邵燕祥;知识分子“有嘛问题儿”?[N];经济观察报;2011年

4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革新;东学西渐的中国先行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袁志英;听贝廷娜讲她爷爷的故事[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陈清;穿道袍的帝国主义强盗[N];光明日报;2000年

7 杨义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本报记者 杨阳 采访整理;五四伟大的“未完成”[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苏小红;历史镌刻的群体雕像[N];中山日报;2007年

9 曾群洲 黄细嘉;掀开“为善”面具 揭示侵略事实[N];江西日报;2000年

10 中国史学会前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戴逸;义和团运动和罗马教廷的“封圣”[N];文汇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觉醒的中国”: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程玲娟;空间、资源争夺与晚清山东教案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蒋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传教士的悲歌[D];复旦大学;2010年

4 赵璐;晚清义利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李世众;晚清温州权力关系格局透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蔡晓荣;晚清华洋商事纠纷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林广志;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张世红;晚清买办与实业家徐润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孙成华;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向军;晚清华侨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亮;晚清传教士的教会自立思想[D];山东大学;2009年

2 张飞飞;《万国公报》中的妇女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熊晓曼;传教士与中国传统学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林琳;总理衙门与晚清近代化[D];吉林大学;2007年

5 张翠萍;晚清地方自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懿华;论薛福成国防科技思想[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王亮;基督教会与19世纪末中国习俗之改良[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青松;晚清知识分子心态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艳雄;晚清湖南商事习惯的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冷光伟;晚清警察腐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61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761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0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