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到“大我”:五四启蒙思想中的个人观念

发布时间:2018-05-14 22:01

  本文选题:个人主义 + 功利主义 ; 参考:《学术研究》2015年09期


【摘要】: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发生了重大的世俗化转型。随着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逐渐成为道德观念中的核心理念,儒家德性伦理逐步解纽。不过,这一时期所崛起的现代个人,并非古典自由主义传统意义下的"原子式"个人。五四时期的个人,虽然具有强烈的道德自主性,但在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思想当中,现代个人的道德自觉,却依旧遵循着"修齐治平"的"群己"价值尺度。这意味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仅在于满足一己私利,而是要为"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福祉而奋斗。在个人自由和精神独立的"小我"背后,还有着更高层面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对人类、对世界文明这一"大我"的关怀。个人主义中"唯我"的一面,只是更多地影响到市民阶层的世俗生活,而无法在五四的启蒙知识分子当中获得道义上的正当性。
[Abstract]: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the moral concept of Chinese society underwent a major secularization transformation. With individualism and utilitarianism gradually becoming the core idea of moral concept, Confucian moral ethics gradually unraveled. However, the modern individuals rising in this period are not "atomic" individuals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classical liberalism. Although the individuals of the May 4th period had strong moral autonomy, in the thought of the May 4th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s, the mo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modern individuals still followed the value criterion of "group self" of "Xiu Qi Zhi Ping". This means that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is not only to satisfy one's own interests, but also to strive for the welfare of "society" and "all mankind". Behind the "ego" of individual freedom and spiritual independence, there is a higher level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concern for the human being and the world civilization. The "solipsism" side of individualism only affects the secular life of the civil class more, and can not obtain moral legitimacy among the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s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14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世俗转型与寻求超越:李大钊思想研究”(14YBB05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6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许纪霖;;个人主义的起源——“五四”时期的自我观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友华;;刍议中国近代合理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3期

2 卢亚明;靖志茹;马晶晶;;钱谷融的人学话语与新时期文论建构[J];保定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3 周德刚;李帅奇;;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价值[J];法制与社会;2014年28期

4 赵立彬;彭新莲;;青年袁振英与新道德[J];红广角;2014年10期

5 王艳勤;;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基础[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虞和平;;2008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J];近代史研究;2010年01期

7 吴效马;;近五年来国内五四运动史研究的进展与趋向[J];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8 周书焕;;中国公民权利意识成长历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9 于海兵;;确定性的寻求——论五四时期傅斯年的人生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10 许纪霖;;现代性的歧路:清末民初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J];史学月刊;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炳中;论现代散文理论批评的个性说[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姬蕾;“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话语[D];吉林大学;2009年

3 段炼;世俗时代的意义探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彬彬;教育学视域下的现代童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新星;论调解困局与权利意识[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哲;普罗文学政治启蒙机制的文本呈现[D];暨南大学;2011年

2 郑蕾;殷海光政治思想评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婷;私人生活中的个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侯庆斌;柏格森生命哲学与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潘宏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的个性价值探讨[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许纪霖,王儒年;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建构——20世纪20—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J];学术月刊;2005年04期

2 王lN森;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从两份未刊残稿谈起[J];中国文化;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醒,高冰冰;五四启蒙嬗变原因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2 翟永明;试论五四启蒙思潮的局限[J];东岳论丛;2004年02期

3 朱洪军,陈敏;论五四启蒙运动嬗变之内因[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朱志敏;;高一涵论自觉心——五四启蒙一例[J];北京党史;2009年03期

5 徐芳;;五四启蒙的悖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6 林;;《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将重印[J];读书;1979年02期

7 张静如,高力克;自由与五四启蒙[J];近代史研究;1989年03期

8 洪峻峰;国民程度问题与五四启蒙目标[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9 朱玉湘;五四启蒙运动初探──兼评“五四启蒙运动中断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张天行;五四启蒙思想家的化约倾向与突破[J];哲学动态;199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洪峻峰;;从中国现代思想范式的建立看严复的影响与地位[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书评人 思郁;五四运动的启蒙精神遗产[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靳松;视界的融合:对五四启蒙的再理解[D];河南大学;2004年

2 徐敏;继承与背离[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89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889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4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