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第一款有关朝鲜问题内容的形成过程研究
本文选题:《马关条约》 + 朝鲜问题 ; 参考:《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早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就攻占朝鲜王宫并扶植傀儡政权,进而迫使朝鲜废除对华三章程,以及单方面终结对华关系,直到对中国开战后又迫使朝鲜成为其"攻守同盟",使得甲午战争实际上进一步升级为东亚范围的战争。到平壤战役及黄海海战失败以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击退日军并恢复与朝鲜传统朝贡关系的战争目标,保卫本国领土遂成为清政府唯一的战争目标。到马关议和期间,中国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已然成为中日双方条约草案中唯一取得共识的内容。甲午战争期间中日朝三国关系变化的上述结果,以及导致清政府战争目标变化的军事进展结果,遂通过中日《马关条约》第一款有关朝鲜问题的内容,成为在近代东亚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法律事实。
[Abstract]:Long 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Japan captured the Korean palace and established a puppet regime, thus forcing the DPRK to abolish the thre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with China and unilaterally end relations with China. Until the war against China forced North Korea into its "offensive alliance", the Sino-Japanese War effectively escalated into a war in East Asia.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Battle of Pyongyang and Huang Hai, the Qing government was forced to give up the war target of repelling the Japanese army and restoring the traditional tributary relations with Korea, and the defense of its territory became the only war target of the Qing government. During the Ma Guan peace talks, China's renunciation of its sovereignty over North Korea has become the only consensus in the draft treat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above-mentioned results of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the DPRK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results of military progress that led to the change in the war objectives of the Qing government were then adopted through the contents of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Sino-Japanese Treat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on the Korean issue, It has become a legal fact with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East Asia.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5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崔丕;中日《马关条约》形成问题研究[J];近代史研究;198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敏;;关于无罪推定的文本表述[J];北方法学;2010年06期
2 黄世席;“约定必须遵守”与中日战争赔偿问题[J];北方论丛;2001年02期
3 李巍;若干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成立争议案的讨论——CISG与UCC·中国合同法的比较[J];比较法研究;2004年03期
4 祁欢;WTO与多边环境协议(MEAs)关系中的条约法问题[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谢新胜;;论争中的已撤销国际商事仲裁裁决之承认与执行[J];北京仲裁;2007年03期
6 吴卡;;条约规则如何成为一般习惯法——以《海洋法公约》为考察重点[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周忠海;论国际法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作用[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李高;沈蓉;;情势变迁原则的比较分析[J];才智;2008年07期
9 王国语;;论国际私法经济分析的范围[J];长白学刊;2010年02期
10 邱思萍;;国际社会解决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国民;蒋奋;;论WTO规则的法律解释方法——兼谈国际条约法的解释理论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运用[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3年
2 宋杰;;对《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关于条约解释规则的再认识[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五)[C];2007年
3 高永富;;关于海峡两岸建立自由贸易安排之思考[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六)[C];2007年
4 刘勇;;WTO成员并未承担防止和避免“倾销”的条约义务[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5 魏明杰;;中国与国际条约60年[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何渊;;行政协议——中国特色的政府间合作机制[A];2008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8年
7 张华;;论尊重人权作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影响[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8 黄素梅;;论迟到的保留[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9 蔡先凤;;核损害民事责任的国际法基础[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10 邓宁;;统一与干涉:对南奥塞梯事件的国际法思考[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鸣;《鹿特丹规则》与相关货物运输公约的冲突及其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孟昊;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5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云博;国际货物销售合同违约责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琴;临时劳动力流动全球性法律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邱一川;世界博览会主办国法律制度与国际规则的协同关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张卫彬;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武山;中国内地与台湾区际司法协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常佼;从国际法视角看朝核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谈中正;能源贸易安全的规则路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孙yN单;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顾绍文;1996年HNS公约的新发展及我国对该公约的应对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肖凌峰;论我国产业损害预警制度[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雪冬;中国与非洲三国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华;层叠模式视角下的普通法外来术语翻译[D];湘潭大学;2010年
9 郭亦彦;《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实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傅荣;论条约保留与中国的相关对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葆;;苏联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一贯努力[J];世界知识;1953年14期
2 ;制止美国政府阻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罪恶阴谋[J];世界知识;1953年24期
3 烟波;;美国阻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阴谋[J];世界知识;1954年08期
4 戴文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障碍在那里[J];世界知识;1954年11期
5 ;美帝挟持下安理会对朝鲜问题决议的非法性[J];世界知识;1950年02期
6 ;坚决反对联大关于朝鲜问题的非法决议[J];世界知识;1952年50期
7 辛民;;亚洲人民的响亮声音[J];世界知识;1954年10期
8 蔡铁军;南朝鲜学者谈苏联对朝鲜问题的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01期
9 柳德军;王宏谋;;中国出兵朝鲜问题的再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10 v缑,
本文编号:1897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897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