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的萌生

发布时间:2018-05-26 23:17

  本文选题:五四新文化运动 + 中国共产党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的发生源头。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政党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前提,是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的基因和密码。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撒下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生成的种子。政党文化是由政党的创建者和领导者等有意识有目的所建构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者和领导者,他们有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有的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他们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建构的主体。政党文化是政党组织的精神支柱,政党组织是政党文化的物质基础。政党文化依附政党组织而存在,随着政党组织的发展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准备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依存的组织。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文化摇篮,它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孕育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
[Abstract]: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is the sour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s spiritual culture. Party ideology is the foundation and soul of party culture. Marxism is the ideological premis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gene and code of the Party's spiritual culture.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promoted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sowed the seeds of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arty culture is constructed by the founders and leaders of political parties. The early founders and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ere the ideological leaders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the left-wing backbone of the May 4th Patriotic Movement.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promoted their transformation from a Democrat to a Marxist and cultivated the main body of the Party'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Party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party organization, and party organization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party culture. Party culture exists on the basis of party organization and develop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arty organization.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accelerated the founding proc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prepare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arty'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interdependence.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is the crad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ideology and culture. It prepa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gives birth to the spirit cultu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13BKS054)
【分类号】:D239;K26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忆军;孙会岩;;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党建文化的若干影响[J];湖湘论坛;2011年04期

2 李冉;;从中共早期的政治环境与文献看革命型政党文化的发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生学初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02期

3 彭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J];社会科学;200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王亚东;邓琳;;政府转型过程中的公务员心理调适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董龙昌;;论新理学美学思想的生成背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5 孙显元;;科学发展模式的哲学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杨荣华;陈独秀国民革命思想初论[J];安徽史学;2002年01期

9 陈友良;;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10 陶新勇;;论唯物辩证法与人生实践关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三利;;论法院的组织属性[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国富;;官僚制的危机与变革——一个法经济学的解释[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程宇;;“警察”职能异化的组织学分析——来自于沿海发达地区N区和H区的调查[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4 苗连营;杨会永;;权利空间的拓展——农民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5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曾丽雅;;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为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所做的努力[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建国;;建国后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有民粹主义影响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伟;;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鸿祥;;《王道诗话》若干相关史实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10 彭维锋;;大众化还是“化大众”:创作主体的重新锻造[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韩艳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杜红娜;中苏论战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消极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沈赋涵;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在张力[D];湘潭大学;2010年

5 陈达;毛泽东民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廖圣财;扬弃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任婉丽;中国共产党对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探索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凤秋;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付延功;论邓中夏对工人运动的理论贡献[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振位;略论五四精神[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2 刘长江;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运作述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7期

3 沈寂;再论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J];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建超;;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0年05期

2 李方祥;;近代文化的演变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传统渊源[J];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01期

3 李方祥;;近代文化的演变与中国共产党的传统起源[J];天府新论;2007年01期

4 郭东;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5 刘炎生;评新保守主义思潮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论调[J];学术研究;2003年07期

6 李醒民;;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J];民主与科学;2009年03期

7 龚书铎;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J];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06期

8 侯宗肇;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点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9 沈庆利;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80周年座谈会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03期

10 卢毅;;章门弟子与五四思想革命[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培吉;;扭转乾坤 改换日月——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1999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陈挥;;论史迪威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原因[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民立;;正义的号召力——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的作用和影响[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4 王惠英;;建国初期毛泽东“一边倒”战略的选择[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静;;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领导作用[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6 张应二;王惠英;;抗战时期中共争取苏联援助的战略设想及其实践[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7 黄绍栋;;第一次历史性大变化和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8 李淮成;;辛亥革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9 罗存康;;中国共产党抗日宣传工作简论[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10 罗克祥;;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启华;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中的作用及历史启示[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黄修荣 周勇 李青 郭生春 徐学初 陈全 陈树文 张喜德 刘贵田 胡昌锐;不屈之城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N];重庆日报;2005年

3 王锐;民主战士高崇民[N];友报;2006年

4 记者 周襄楠;我校师生隆重纪念“一二·九”运动70周年、“一二·一”运动60周年[N];新清华;2005年

5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上)[N];人民日报;2007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马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林纾[N];团结报;2010年

7 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N];光明日报;2006年

8 萧致治;长征: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壮举[N];光明日报;2006年

9 ;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下)[N];人民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李玉龙;陈麒章:投笔从戎 抗日救亡[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少鹏;民初的国家主义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举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吕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国家统一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文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中间势力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建民;华北人民政府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韬;南京国民政府文化建设研究(1927-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艳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职干部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赫崇飞;张闻天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丽梅;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玉敏;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社经济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晋平;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成功实践[D];山西大学;2008年

2 张晓琳;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玉振;1949-1958年中国共产党计划生育思想演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俞小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领导体制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国武;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农”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小波;民间会道门与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河南会道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段彩屏;评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D];湘潭大学;2005年

8 阳小勇;论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工作[D];湘潭大学;2007年

9 韩敬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视野下的皖南事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辉;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39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939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5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