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广州市回族社会空间的演变
本文选题:回坊 + 人口流动 ; 参考:《回族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广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城市的本土穆斯林群体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场所。本文通过对广州回族研究文献和历次广州人口普查资料的研究,探讨了广州1990年以来的回族社会空间的演变过程与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与外来回族人口的大规模迁入,广州明清以来形成的回坊逐渐消解,回族人口的集聚度趋于下降,回族社区呈现碎片化的空间格局。广州的回族社会深受经济全球化与人口流动两大因素的影响。全球贸易的波动会对从事翻译与对外贸易的回族群体产生重要影响,城市中心区的高地租与教育成本导致回族居民倾向于选择城郊的楼盘和城中村居住,以清真餐饮业为主体的回族族裔经济模式则在空间竞争的过程中完成了回族人口的空间扩散。碎片化的回族社会空间特征也给城市回族的宗教生活与日常生活带来挑战,亟待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与解决。
[Abstract]:Guangzhou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ities where Isla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lace to study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Muslim groups in Chinese citie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Hui nationality in Guangzhou and the data of the previous census in Guangzhou,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reasons of the social space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 Guangzhou since 1990.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economy and the large-scale migration of the foreign Hui population, the Huifang formed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Guangzhou gradually dissolved,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Hui population tended to decline, and the Hui community presented a fragmented spatial pattern. The Hui society in Guangzhou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population mobility. The fluctuation of global trade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Hui community engaged in translation and foreign trade. The high land rent and education cost in the urban center lead the Hui people to choose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villages in the suburbs. In the process of space competition, the economic model of Hui ethnic group, with the halal catering industry as the main body, completes the spatial diffusion of the Hui nationality population. The fragmented soci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also bring challenges to the religious life and daily life of the urban Hui nationality, which need the attention and solution of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分类号】:K901“213”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光宁;;西北回族社会自尊感形成的结构分析[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孙俊萍;;关于回族学研究的几个问题[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海存福;;回族学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以回族教育研究为例[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霍维洮;;近代西北回族社会组织二重性及其演变[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马广德;;从《回族研究》50期看近13年来的回族学研究[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马启成;哈正利;;与时俱进的百年回族研究——20世纪回族研究述略(摘要)[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白贵;马骐;;论回族发展过程中传媒资源利用的几个问题[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马绍美;;回族学学科建设研究三议[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杨志娟;;近代西北回族教育及回族知识分子的产生[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胡云生;;构想与现实:三重关系互动中的回族认同[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文炯;回族社区:“单位”之间的社会互动[N];中国民族报;2006年
2 白贵 金强;回族新文化运动与回族报刊[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宁夏大学 孙振玉;见证回族语言文化的魅力[N];宁夏日报;2011年
4 李健彪;回族学会研讨科学发展观在回族聚居区的实践[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记者 朱册;州回族学会召开回族学研讨交流会[N];大理日报(汉);2011年
6 本报记者 孙燕;从性别意识看回族女性[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周竞红;红旗漫卷西风[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牧冬;地方民族史研究的一个新成果[N];山西日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李成生;千锤百炼铸“合金”[N];云南日报;2000年
10 兰州城市学院 马志丽;伊斯兰教的民族性与回族的宗教性[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文芳;社会转型期城市回族女性观念、行为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高小岩;游离中沉淀:认同与变迁的都市回族视角[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骆桂花;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会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马克继;云南回族农商文化传统与经济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谢立宏;宁夏固原饮河村回族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9 闪兰靖;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常棣;三亚回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婧;新生代进城务工回族女性群体文化变迁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2 马伊罕博;基础教育阶段回族子女教育类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马克锋;宁夏回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梁鸿蒙;北京牛街经济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5 徐卉;兰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回族价值观念的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6 王程林;西安地区清真寺建筑特点分析与探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7 崔苗苗;青海回族来源述略[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8 李明明;民国时期回族的翻译活动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16年
9 曹政;回族社区更新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10 蒲国鑫;回族开斋节的仪式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00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0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