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明对立”下的东亚联盟论

发布时间:2018-06-17 21:55

  本文选题:文明对立 + 亚洲主义 ; 参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东亚联盟论是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国内的重要侵略理论。它继承了近代以来的"亚洲门罗主义",鼓吹日本文化、国体优越,是东方文明的代表;日本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将领导东亚各国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进行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最终战争;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战争,经历这次战争后,世界进入永久和平时代。为了争取东方"王道"统治世界,东亚各国要在日本"领导"下结成联盟,实现"国防共同、经济一体化、政治独立、文化沟通",以积蓄充足的实力。东亚联盟论呼应日本政府"建设东亚新秩序"的政策,企图以东亚联盟论消除中国的民族主义,实现中日"提携"。1939年10月,日本成立东亚联盟协会,开展东亚联盟运动。汪精卫以东亚联盟作为投敌的理论基础,在沦陷区开始了大规模的东亚联盟运动。
[Abstract]:The theory of East Asian Union is an important theory of aggression in Japan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It inherits the "Asian Monroe doctrine" of modern times, preaches Japanese culture an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tate, and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astern civilization; Japa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astern civilization, It will lead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wage the largest and most tragic final war in human history; this will be the last war in human history, and after this war, the world will enter a period of permanent peace. In order to strive for the "king's way" to rule the world in the East,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should form an allianc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Japan to achieve "common national defense, economic integration, political independenc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accumulate sufficient strength. The East Asian Union theory echoe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policy of "building a new order in East Asia" in an attempt to eliminat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realize "suppor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ith the idea of "East Asian Union". In October 1939, Japan established the East Asian Union Association to carry out the East Asian Union Movement. Wang Jingwei started a large-scale East Asian Union movement in the enemy-occupied area on the basis of the East Asian Union (EAA).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亚洲主义的演变与中日关系研究”(12BSS007) 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项目“东西方文明对立下的东亚提携论与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6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解晓东;;日本保守主义政治传统与天皇制关系论说[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2 张同侠;;论辛亥革命前期的日本对华政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3 黄世坤;明治前夕日本国家发展观的转变[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焦润明;略论东北亚的跨文化认同及其意义[J];东北亚论坛;2005年02期

5 王素怡;张晓刚;;论日本“大陆政策”与俄国“远东政策”之异同[J];大连近代史研究;2008年00期

6 赵葆珉;;美日同盟的裂痕[J];国际观察;2005年06期

7 陈一平;;效尤于彼以自强——近代中国师日谈[J];大连近代史研究;2012年00期

8 刘景瑜;;樽井藤吉的中国认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苏翊豪;石之瑜;;日本东亚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沿革:文献观点评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03期

10 王紫薇;李永胜;;浅析晚清山西民教争端的起因和处理——以迎神赛会引起的民教冲突为中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晓明;;“偶象破坏时期”的江南意象——哈佛燕京所见近代日本江南纪游诗四种述略(草)[A];第二届江南文化论坛——江南都市与中国文学[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2 潘喜颜;清末历史译著研究(1901-1911)[D];复旦大学;2011年

3 乐敏;传统与现代的耦合[D];复旦大学;2010年

4 王天慧;横光利一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凤川;《文明论概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云翠;日本陆军派阀与战略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承龙;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蒋磊;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现代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D];厦门大学;2001年

10 翟意安;论中华文明圈的内发性发展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增伟;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光涛;日本黑龙会在华活动及影响述略[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志江;“中日亲善”想象下中国国民型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斐;清代中日漂风难民问题之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6 王益书;《中日修好条规》再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园园;论陆奥宗光的外交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新宇;何如璋的日本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婷;日本农业保护与东亚贸易自由化[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林国亮;试论近代中朝宗藩关系的瓦解[D];延边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32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32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a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