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到新月派:民国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态建构

发布时间:2018-06-20 15:22

  本文选题:布鲁姆斯伯里集团 + 新月派 ; 参考:《学术月刊》2014年11期


【摘要】: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是20世纪初闻名于世的英国精英文化团体,稍后于它出现的"新月派"则是民国时期中国著名的文化团体。通过对这两个文化团体的比较可以发现,除了对理性、自由和艺术的共同尊崇,两者在组织形态建构上也有颇多相似之处。缘起于聚餐和下午茶、以友情和姻亲为主要系带的朋友间聚会,形成了这两个文化团体自由而松散的特点;优越的家庭出身和良好的学校教育背景,标志着其作为中上层精英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沙龙、吟诗、演戏、办刊等组织活动形式,则又成为他们维系友谊、表达共同艺术诉求的载体。中英知识分子在文化身份认同与精神契合层面的这些有趣交集,显示出民国时期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群体在建构形态上对于西方同类群体文化风格的有意模仿与追随。
[Abstract]:The Bloomsbury Group is a famous British elite cultural group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New Moon group which later appeared in it is a famous cultural group in China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se two cultural groups, we can fin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mutual respect for reason, freedom and ar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al form. As a result of dinner and afternoon tea, and the gathering of friends with friendships and in-laws as the main tie, these two cultural group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reedom and looseness; their superior family background and good school education. It symbolizes its status as an elite intellectual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class, and the forms of organizing activities such as salon, poetry recitation, acting, publishing and so on, become the carrier for them to maintain friendship and express their common artistic appeal. These interesting intersection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intellectuals in the level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spiritual compatibility show that the Chinese free intellectual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eliberately imitated and followed the cultural style of the similar Western groups in the constructive form.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2YJC751102)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1JCZW01YB)“布鲁姆斯伯里集团与20世纪初中国文论文化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择魁;;试论“新月派”[J];文学评论;198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增田;公平:道家黄老学派的法价值追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谈家胜,何根海;杜荀鹤仕进与引退的心理解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吴先伍;庄子智慧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5 侯宏堂;;余英时对“宋学”的现代诠释[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6 张树俊;;论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曹海婴;论中国建筑中虚形空间的意义[J];安徽建筑;2001年02期

8 何一;;两次文化宣言与文化策略的逻辑演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张胜仪;;从唐宋女性服饰变迁看社会上层群体的审美态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10 查昌国,吴海波;“中国思想史”教学中儒家边缘化透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董柏林;党宁;;恪守与超越:明清士绅教化的双重取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赵泉民;;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合作主义经济思潮[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4 陈立旭;;儒学精神旨趣与阳明心学的兴起[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晓东;;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6 李玉生;;唐令与礼的关系析论[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7 闫润鱼;;试论有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1890~1949)[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悦;;梁漱溟与新儒家乡治论传统[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张振国;翟海峰;;对重刑的一个历史透视[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10 赵志军;;论道家自然的人为性[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陈维亚;变革型领导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之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晶梅;中国政府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治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7 肖芳;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明娇;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公民教育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媛媛;试论列宁晚年对文化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涛;徐志摩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华;雅俗之间[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海霞;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继宇;中国传统文化对汉代司法运行机制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福如;;布鲁姆道德感知与特殊性理论及其意义[J];学理论;2009年16期

2 白书藏;;布鲁姆的文学经典观的主要特点[J];大众文艺;2010年01期

3 汤拥华;;为了孤独的阅读——哈罗德·布鲁姆读记[J];艺术广角;2011年05期

4 胡强宁;;布鲁姆的教学评价[J];高教研究;1995年02期

5 ;捕猴记[J];科学时代;1999年06期

6 古克平,张跃军;“是人在写诗,是人在思考”——布鲁姆与德里达关于诗人自我之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孙康宜;;我曾卷入四次论战——哈罗·布鲁姆访谈[J];书城;2003年11期

8 ;欧洲哲学[J];全国新书目;2003年07期

9 徐静;;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访谈录(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5期

10 胡慧峰;;朱迪·布鲁姆:最受争议的美国少年畅销书作家[J];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春华;;幼儿园幼儿饮食现状及其对策[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鲁 作家,,书评人;布鲁姆博士的快乐哲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钱文亮;布鲁姆的影响诗学与修正理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乔纳森;称赏者布鲁姆[N];东方早报;2011年

4 许知远;想起了艾伦·布鲁姆[N];经济观察报;2005年

5 山东社科院 战旭英;艾伦·布鲁姆:美国精神的没落[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王敖;布鲁姆的“最佳英语诗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贾晓伟;文学,不可遗忘的废黜之王[N];北京日报;2011年

8 张龙海;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观[N];文艺报;2011年

9 冯克利;以古典情怀针砭现代性困局[N];南方周末;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周帆 陈姗姗;特里·布鲁姆:全球化和多元化比专业化更重要[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艾洁;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翟乃海;哈罗德·布鲁姆诗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思敏;布鲁姆的“误读”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肖井泉;论哈罗德·布鲁姆的经典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白书藏;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经典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瑞瑞;布鲁姆的正典理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成川;诗之辩护抑或诗之驱逐?[D];浙江大学;2009年

7 汤颖;当理智成为偏见——艾伦·布鲁姆大学教育民主思想及其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宏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诗质崇高[D];河南大学;2006年

9 谢圣礼;对正典的捍卫与坚守[D];山东大学;2008年

10 伍娟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派对布鲁姆斯伯里的接受[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44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44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0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