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为教育——从“革命的北大”说到“党义教育”
本文选题:社会转型 + 革命 ; 参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自清末国门被开至民国年间,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救亡图存之困境,"文化地狱感心态"与左翼"革命主义"思潮并行疯长,遂使19—20世纪中国的"历史的天空",成为"革命的国度革命的世纪"。置身其中的学校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毋用说其政治教育,甚至连学校教育本身也都政治化、革命化了,堪称"以政治为教育"。在"必须充当"与"主动担当"这对结构与行动的二重奏中,诞生了"革命的北大"。国民党执政后亦在全国各级学校普遍实行党义教育,政治教育奉行党的主义,以党治国、治教,一切政治教育设施,以党为前提。国民党这种寄望巩固其永久一党专政之地位的教育盘算已然落空,留下的问题值得后人深思。
[Abstract]:From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was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unprecedented changes" and the plight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the dead. The "cultural infernal mentality" and the left-wing "revolutionary" trend of thought grew wildly. So that 19-20 th century China's "historical sky", "revolutionary national revolution of the century." The schools in these schools are deeply marked by politics, without saying that their political education, even the school education itself, is politicized and revolutionized, so it can be called "politics as education." In the duet of "must act"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Peking University of Revolution was born. Since the KMT came into power, it has also carried out party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in all levels of the country.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followed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 ruling the country by the party, administering education, and all political education facilities, with the Party as the prerequisite. The KMT's educational hopes of consolidating its permanent one-party dictatorship have fallen through, and the problems left behind are worth pondering.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社会转型与政治教育变革的社会学研究”(CAA080213)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奇生;;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J];历史研究;2006年04期
2 张军;;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与学生运动及其办学理念[J];求索;2007年04期
3 吴小鸥;;民国时期中小学党化教科书及其启蒙规定性[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飞;吴汝纶与京师大学堂[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王青花;;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崛起的动因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徐希军;1928-1937:国民党在大学推行党义教育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刘海军;;国民政府战时公费教育制的创立及其成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5 阳光宁;;民国时期学校社会科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安顺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沈传亮;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心理分析[J];北京党史;2004年03期
7 王华倬;论民国时期(1927-1949年)我国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特点及其历史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8 王建辉;近代出版与近代教育[J];编辑之友;2001年06期
9 杨琳;肖东发;;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的出版及历史意义[J];出版科学;2012年02期
10 何元林;;中国近代教学方法改革及其现代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杜成宪;;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翟广顺;;陶行知与毛泽东:历史的机缘和邂逅——纪念陶行知逝世60周年、毛泽东逝世30周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李巧宁;陈海儒;;西南联合大学学生奖助贷金资源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管弦;;国民党统治时期高校分布的演变及原因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胡振京;;日军大轰炸中的重庆教育摭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陈丽;;清末民初乡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及启示[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沈传亮;;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心理分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8 梁严冰;;论陕甘宁边区的高等干部学校教育——以延安大学为中心[A];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七十周年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艳玲;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6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高晓东;民国时期科学管理思潮研究(1927-1937)[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刁含勇;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949—1954)[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丽雪;东省特别行政区教育研究(1896-193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佳佳;民国时期我国自编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张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江西义教(国教)经费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正岚;民国体育法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杨东梅;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现状研究与对策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双钰;清末民初(1902-1919)高等小学历史教科书编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彩荣;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奎松;国民党人在处置昆明学潮问题上的分歧[J];近代史研究;2004年05期
2 熊秋良;从政治动员的角度看国民党改组后的“党化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3 郝春东,王莉,陈会昌;儿童政治心理社会化理论及研究概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5期
4 吴小鸥;;教科书,本质特性何在?——基于中国百年教科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02期
5 王晴佳;学潮与教授:抗战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J];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6 张军;;对五四前后胡适思想转变的几点评析[J];求索;2006年04期
7 桑圣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党义科述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涛;;“党义”与“风化”之间——从审查制度看民国时期政治对唱片的影响[J];史林;2006年0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姚瑶;江苏省中小学“党化教育”研究(1927-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桑圣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60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60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