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法律学堂笔记》的诞生及历史地位
本文选题:熊氏三杰 + 安徽法学社 ; 参考:《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清末京师法律学堂的建立为中国近代法律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京师法律学堂笔记》以学堂所授相关课程讲义为蓝本加以编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律教育的面貌。原京师法律学堂学员安徽宿松的熊元翰、熊元楷、熊元襄及其他安徽法学社社员为这套丛书的编纂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京师法律学堂笔记》在出版时还遭遇了侵权,几经波折才得以面世。这套丛书在传播新的法律用语、普及基本法律理念和构建近代法学学科体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eijing Teachers' School of Law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opened a new chapter for the legal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Notes of the School of Law of Peking Teachers was compiled on the basis of the lecture notes of the relevant courses, which to some extent reflected the appearance of the legal education at that time. Xiong Yuanhan, Xiong Yuankai, Xiong Yuanxiang,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Anhui Law Society of the former Beijing Teachers' School of Law made great efforts to compile the series. It took several twists and turns to come out. This series of book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preading new legal terms popularizing basic legal concepts and constructing modern legal discipline system.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
【分类号】:D90-4;K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律的变革与日本影响[J];比较法研究;1994年01期
2 俞江;清末民法学的输入与传播[J];法学研究;2000年06期
3 王传生;清末以来的皖籍法学人士[J];江淮文史;1997年05期
4 熊蕾;;父亲家世[J];江淮文史;2012年04期
5 周默;;罗文干案:司法界的独立战争[J];看历史;2011年05期
6 叶坦;“中国经济学”寻根[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少军;;试论我国的刑事再审程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周少元;;近代西方刑法新旧派理论对《钦定大清刑律》的影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3 于语和;金大宝;;朝阳大学与我国法制近代化论略[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崔军民;;中国近代法律新词对古语词的改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叶坦;论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义利”观念的时代演化与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傅育;;从法律移植维度审视沈家本修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李佑标;论司法独立及其制度保障[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范业刚;清末刑法改制述评[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9 杨晓雷;;规则建立过程的知识考察——以“刘涌案”事件为空间[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10 周清林;;中国语境中的“权利能力”[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种松志;;论死刑复核的法律监督[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温辉;;论检察官的作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顾元;曾尔恕;;中国法律史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何勤华;;西方法学观在近代中国的传播[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7 王彬;;浅析我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张锐智;;试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刑法改革的影响[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刘宪权;;一百年刑法学回顾反思[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魏淑君;;近代中国关于“公司法移植与本土化问题”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清末两次商法大会与《商法调查案理由书》述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姚远;上海公共租界特区法院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现U,
本文编号:2060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60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