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前期徽州地区与浙江农业经济的交流

发布时间:2018-06-25 19:22

  本文选题:徽州 + 杭州 ; 参考:《安徽史学》2017年03期


【摘要】:晚清至民国前期徽州地区与浙江农业经济之间存在明显的交流和互动,这不仅表现在两地临近地带的农人到对方地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大量徽州人在浙江杭州等多处的经商活动,还表现在两地之间农产品的输出和调剂等方面。两地之间农业经济交流的动因,包括徽商推动、地理邻近、交通枢纽带动等因素。这种农业交流不仅调剂了双方的农产品余缺,也促进了两地之间农业技术的传播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徽州留守农民的收入。通过个案考察,我们发现,近代农业经济变迁以及区域互动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非常有限,但农民能积极根据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差异,主动适应市场,反映了传统小农经济顽强的生命力。
[Abstract]:There is an obvious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Huizhou and Zhejiang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not only show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in the neighboring areas, as well as a large number of Huizhou people in Zhejiang and Hangzhou, as well as the output and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etween the two places. The caus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places, including the promotion of Huizhou merchants, the geographical proximity, the transportation hub and so on. This agricultural exchange not only adjusts the surplus and shortag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between the two sides, but also promotes the spread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between the two places, and increases the income of the peasants left behind in Huizhou. Through a case study, we fi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economic changes and regional interaction,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s very limited, but farmers can actively adapt to the market and reflect the tenacious vitality of the traditional small farme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in resource endowments between regions.
【作者单位】: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徽州民众日常生活与社会变迁研究”(16JJD770001)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徽商老字号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研究”(AHSKY2016D14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329;K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封越健;;《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述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02期

2 原葆民;;浅议专科辞典的编纂——《经济大词典·农业经济卷》编纂工作手记[J];辞书研究;1984年02期

3 郑学檬;;五代时期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J];历史研究;1985年04期

4 林蔚文;;古代东南越人农业经济考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5 单强,庄建勋;江南农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尝试──记庞山湖农场的兴衰[J];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6 杨光;;早年赫哲族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7 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问题;1983年01期

8 柴静;两宋时期两淮地区农业经济初探[J];安徽史学;2000年01期

9 彭明瀚;商代江西的农业经济与文明[J];农业考古;2003年01期

10 庞利英;政府在农业经济市场化中的作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夏;霍学喜;;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2 慕明;;河南省发展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探讨[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8年度博士后招聘启事[A];第四届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论文集[C];2007年

4 曹甲伟;黄旭锋;;20世纪中国食物安全与农业经济的变迁[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艺学;;明代山西省农业人口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及其现代启示[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薛凤旋;;中国城市文明与西方城市文明的比较[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延红;;如何让信息技术在任城区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A];《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学术研讨成果选编[C];2008年

8 曹迎春;;先秦冀州的农业经济[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9 王翠彦;;突出县域特色 发展农业经济——关于清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10 袁新民;柳洪春;;以生态经济为指导 加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省政协常委 张靖华;发展农业经济打造幸福安徽[N];江淮时报;2011年

2 记者 唐筱葳;我市对加快发展农业经济作出部署[N];淮安日报;2012年

3 通讯员 陈强彦;全市一季度农业经济稳中有升[N];湘潭日报;2013年

4 记者 郑可欢;广东农业经济稳中有升[N];农民日报;2013年

5 记者 杨晓文;台湾农业经济专家来宿传经[N];宿迁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邓娴;奋力打造农业经济升级版[N];安阳日报;2014年

7 贺锴;梁滨会见阿根廷农业经济考察团[N];山西日报;2006年

8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 丁光跃;渝东南地区须加快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记者 仲明 通讯员 王永明;以强大执行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N];泰州日报;2010年

10 蔡静 黄治中 记者 向仕新 撰稿;19.07亿元 农业经济稳步推进[N];广元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文涛;气候视野下的北朝农业经济与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瀚;河南省农业经济时空格局演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胡喻;四川省农业经济发展新动力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3 刘曙光;湖北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4 吴伟;湘西自治州农业经济效率评价研究[D];吉首大学;2016年

5 李格格;清代伊、洛、沁河流域灾害治理与农业经济发展[D];山西大学;2016年

6 王丹秋;湖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有生;我国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鹿梅;湖北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9 陈永军;衰败与复苏:国民政府初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1927-1937)[D];河南大学;2011年

10 付伟;安徽省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67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67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d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