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不同看甲午战争的结局

发布时间:2018-07-08 21:44

  本文选题:中国 + 日本 ; 参考:《学术界》2014年10期


【摘要】:中日两国在大体相同的背景下开始近代化,但具体做法上却有很大不同:日本积极主动,中国消极被动;日本明治维新是国策,有坚强有力的近代化建设领导核心,中国洋务运动不是国策,没有坚强有力的近代化建设领导核心;日本非常重视普及国民教育,而中国仍然坚持以精英教育、应试教育为主的科举教育;日本的近代化基本上是器物、制度、文化心理三个层次齐头并进,中国的近代化则是三个层次分为界限分明的三个阶段。这些不同做法背后的原因,除政治、经济结构和国际环境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文化传统因素。
[Abstract]:China and Japan began to modernize against a largely identical background, but the specific practices are quite different: Japan is active, China is passive, and Japan's Meiji Restoration is a national policy, with a strong and powerful leadership core i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China's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s not a national policy, and there is no strong and powerful leading core i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Japa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popularizing national education, while China still insists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education, which is dominated by elite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Japan is basically an object, a system, and a cultural psychology.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ith distinct boundaries. Besides politic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reasons behind these different approaches are cultural and traditional factors.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
【分类号】:K25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传德;李鸿章与大久保利通的近代化思想比较[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李存朴;魏源的《海国图志》与日本的《海图国志》时代[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3 韩小林;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4 朱爱莲;;中国早期话剧移植的间接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许宪国;;日本在晚清教育改革视野中的意义[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张锐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前瞻性影响[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7 张晓刚;国宇;;《海国图志》与日本世界观念的重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顾悦;;《新译日本法规大全》成书及影响考[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3期

9 郭斌;;黄尊三的留日活动初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10 李建中;雷冠群;;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的对比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可英;民国时期中国人编日语教材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解莹;晚清运用国际法维护宗藩体制的理念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吕芳;中日关系“蜜月期”(1978-1989)文化交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丽;书籍出版与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勇;日俄战争前后留日学生心态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贺庆为;晚清莲池书院研究(1840-1908)[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丹;岭南画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云艳;从投身教育到献身出版:夏丐尊编辑出版活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金江平;原敬内阁的外交政策[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李红吕;论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人日本观变化[D];辽宁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享冬,郭华清;中国经济近代化研究的新视角——简评王业兴教授的《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发展轨迹》[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蓝丽;;中日近代化成败之因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3 马超;索导邦之经纬 论中外之短长——《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丛书》即将面世[J];社会学研究;1989年02期

4 许广智;西藏地方推行近代化改革的历史初探[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1994年03期

5 王业兴;孙中山对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的构想[J];历史档案;1998年01期

6 陈晶晶;;中国市政组织制度的近代化雏形——《广州市暂行条例》[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林岗;超大规模国家的近代化[J];读书;2000年06期

8 邓慧君;青海社会近代化的历史步履[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9 余明;;浅议富荣盐场的近代化[J];盐业史研究;2010年03期

10 武宏伟;;简析抗战时期陕西金融近代化的发展[J];大舞台;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栋梁;;皇权与日本的近代化[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C];2008年

2 谢长法;;清末学制近代化的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戚嘉林;;日据殖民在台近代化本质及其影响[A];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孙俊杰;;论孙中山关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思想[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牛鸿斌;;辛亥革命与云南社会的近代化转型[A];云南省社科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文集[C];2011年

6 严清华;;中日近代化之初的两种对外开放观——“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思想比较[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7 陈先初;;张君劢的中国经济近代化构想[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8 蔡之杰;;老人住房问题研究[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徐秀丽;;旧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尝试[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华蘅芳先生科学思想的变迁及其对中国科技近代化的贡献[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娣;南京第三批“品牌汽车销售店”出炉[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2 周兴,

本文编号:2108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108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2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