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下的美术思想演变研究(1840-1949)

发布时间:2018-07-31 07:36
【摘要】:中国学术界明确地在中国出现"美术史"这个西方的概念,是在20世纪之后。晚清民国时期的美术思想史,直接孕育着中国现代艺术制度的雏形,本文从20世纪初期中国的美术思想上的"中西论争"展开研究。实际上,这种思想的碰撞,从清朝末年发轫,至民国渐入高潮,甚至延续至今天,仍然余音未绝。从20世纪初期起,诸多的美术家和学者,纷纷站在不同的立场来寻求中国美术变革的路径,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美术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当下中国美术发展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通过对近现代美术史上美术思想形成诸多因素的梳理,可以解决当前美术评论界的方法论原则问题,最终可以给当代画家提供一个历史性的参照。鸦片战争是西方世界给予古老东方的最大冲击。当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时,西方列强的坚船巨炮的侵入,也带来了西方文化的迅速传播,由此,中国传统的审美的根基便不再牢固。随着整个社会价值系统发生深刻变革,审美原则自然就成了能体现社会变革的敏感因素。应该说,对于近代中国美术而言,尤其对美术思想而言,"美术"这一西方概念的引入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它标志着以美术为突破点,中西方的文化不仅其表层的民族差异性已经开始被打破,也界定出了当时中国与西方社会还有更为深刻的社会发展的本质上的差距,这种差异,其实也就是中世纪与近代的时代差距。在古代的东方,本来没有与西方的Art相对应的概念。比如中国只有书学和画学,可以纳入美术的范畴。其他的诸如建筑、雕刻、工艺美术等都是匠人的事。所以,当西方的"美术"一词传入时,大多数人以为美术是西方之技术,为西方所独具,而在东方没有。综观晚清民国艺术家和理论家的论述所持有的艺术观,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更加关注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进而将其工具化于政治需求,却忽视了艺术本身的价值。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引入,中国学术界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愈演愈烈,当然传统美术思想、美术观念也被囊括在内。众多的美术留(游)学生前往西方,大多寻求的也是"美术"这种西方的"技术"。他们的归来,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最直接的刺激和贡献就是中国新兴美术教育的肇兴。当时的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浸入,尽管其姿态主动、被动各异,但终究无法回避,都将直面于这个历史机遇的必然选择,这种机遇的突然到来,也把晚清教育改革尤其美术教育改革提到了亟需解决的历史位置。新型的国立高等美术院校的异军突起,代表着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和美术教育结构的完善。而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乃至美术发展进程产生最深远影响的是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当然也包括他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大力倡导支持。蔡元培倡导将美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主体,从而陶冶人们的性情与品格。他认为美育促使人性的解放并象征自由和进步,这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思想确立于现代教育体系地位的表现。蔡元培、徐悲鸿、林风眠,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影响最大的三个关键人物,他们三人的教育主张,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勾画了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整体框架。五四运动的深刻影响,引发了中国文化思想的全方面激荡变革。中国传统绘画在西洋绘画传入后,面临观念被冲击与变革的窘境。中国绘画的发展趋向与变革之路,一直是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面临和解决的必然问题,"美术革命"迫在眉睫。而通过对吕o偤统露佬,

本文编号:2154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154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8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