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事件与认同构建:美童公学筹款运动与上海美侨社区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8-08-03 17:20
【摘要】:近代上海创办的英文报刊不仅是欧美侨民理解中国和联系母国的重要媒介,而且还担纲了欧美侨民构建国家认同和凝聚社区意识的关键角色。上海美国侨民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法侨民的"附庸"到战后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社区的形成,《密勒氏评论报》《大陆报》《北华捷报》等报刊借助其喉舌作用,以美童公学两次筹款运动为中心,争相呼吁,社会动员,帮助美童公学筹措款项、购置土地,1923年建成适宜的永久性新校舍,进而提高在华美侨儿童的教育水准。而于1930年代美童公学遭遇经济困境之际,报刊再次成为有力推手,初具规模的美侨社区则伸出援助之手,助其渡过难关。媒介围绕筹款运动进行的舆论动员,令身在异邦的美国人重构了国家认同,上海美侨社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社区形态也因此形成。
[Abstract]:The English newspaper founded in Shanghai in modern tim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diaspora to understand China and contact their home country, but also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agglomeration of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From the "vassal" of the British and French expatriates in Shanghai before the first World War to the formation of independent self-conscious communities after the war,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such as the Miller Review, the Continental News, and the Beihua Jiebao used their mouthpiece to act as their mouthpieces. Focusing on the two fund-raising campaigns of Meitong Public School, this paper argues for social mobilization to help Meitong Public School raise funds, purchase land, and build a suitable new school building in 1923, thus raising the educational standards of overseas Chinese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30s, when Meitong Public School encountered economic difficulties, the press became a powerful force once again, and the newly formed American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extended a helping hand to help them tide over the difficulties. The media mobilized public opinion around the fund-raising movement, which made the Americans in foreign countries reconstruct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American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in Shanghai as a complete community form was formed as a result.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G519;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方昱;;传教士与上海美国学校的创办(1896-1912)[J];史林;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倪京帅;中美体育交流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2 刘学蔚;文化旅居者的跨文化关系建构[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宵;上海英国女王登基六十周年庆典述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2 霍沁艳;尚贤堂研究(1894~1927)[D];湖南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存善;细说山西公学[J];山西文史资料;1998年01期

2 杨敏;;新生公学纪事[J];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09期

3 赵国柱;;伊顿公学的精英教育[J];世界文化;2013年03期

4 ;青岛牛津公学:来自英国的顶尖师资团队[J];青岛画报;2009年09期

5 齐贤;;泰晤士河畔的星光——走进英国伊顿公学[J];文明;2012年06期

6 李仲华;艰苦、严格的贵族学校——参观英国伊顿公学有感[J];世界文化;2004年05期

7 ;中国第2家、山东首家(英国)牛津国际公学将落户青岛[J];青岛画报;2009年06期

8 王小欢;;伊顿公学,忌谈“贵族”的贵族教育[J];东西南北;2011年05期

9 蔡昕霖;;英国公学的办学特色——以伊顿公学为例[J];青春岁月;2013年14期

10 唐博;;一所新型的育才[x校——四川鼎地(S·P·I)公学[J];中国西部;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如平;;十九世纪英国公学的家庭伴读现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易红郡;;十九世纪影响英国中等教育政策的三大报告[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张德惠;;祭粟裕校长——一个苏中公学老学员的怀念[A];宏愿付青山——粟裕大将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青;欧洲公学:欧盟精英是这里炼成的[N];中国社会报;2007年

2 燕子;英国阿平汉公学再度来华选秀[N];音乐周报;2008年

3 钟景凯 卢湾区政协原副秘书长,民进卢湾区委原副主委,,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原副院长;不能不说的伊顿公学[N];联合时报;2012年

4 雷泓霈;伊顿公学为何不装空调[N];青岛日报;2013年

5 ;从西藏公学筹建 看中央对西藏现代教育的关注[N];西藏日报;2001年

6 人民出版社 李之美;公道与公学[N];光明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张波 尤志卉;震泽丝业公学 小楼灯光聚光明[N];苏州日报;2011年

8 早报记者 储静伟 苏展 实习生 郑林;上海惠灵顿公学下月开学 “希望为公立学校带来更好理念”[N];东方早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雅琦;跨越发展 创建省级园[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记者 吴剑林 通讯员 李春香 宋登科;石岩公学成青少年文明礼仪示范基地[N];深圳特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原青林;“教育活化石”的考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丽;试论英国公学的文化特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2 梁淑红;英国公学的特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婷;当代英国公学的特色及其历史文化归因探析[D];西南大学;2008年

4 刘葵;论托马斯·阿诺德的公学改革及影响[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5 汤小婷;英国公学精英人才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晓莉;当代英国公学的运行与管理[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赵富伟;上海育才公学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郭德昊;英国“公学革命”中的课程改革[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周好平;英国文化特质与公学文化关系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丁芳;英国伊顿公学办学特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62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162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0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