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的妇女观
[Abstract]:As the standard-bearer of the May 4th New Cultural Movement, Li Dazhao and Chen Duxiu were analyzing how to change the status of women and fight for women's rights in a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like China. Initially formed their own concept of women. Their views on women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criticizing feudal ethics, emphasizing women's economic independence, advocating women's education and propagating the new concept of marriage. Due to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 grasp of Marxist women's theory and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ag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wo men's view of women still has some limitations. Because Li Dazhao's view of women is more practical and Chen Duxiu has the tendency of "moral standard",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黑龙江大学哲学与行政学院;
【分类号】:C913.68;K2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建;;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陈独秀与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之差异[J];哲学研究;2006年04期
2 周子信;;关于“李大钊护送陈独秀脱险”的几种说法[J];党史文汇;2006年03期
3 张允熠,郝良华;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心路历程[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4 刘孝良;;试论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5 吴玉才;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与中国现代化地位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朱文通;也谈陈独秀认识李大钊的时间[J];近代史研究;1992年02期
7 阎颖;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李达传播马克思主义之比较[J];攀登;2001年04期
8 陈其泰,王秀青;民国初年历史观领域的新变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齐子玉,杨奕;论“五四”启蒙时期陈独秀 李大钊民主思想之异同[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吴世丽,黄红平;浅析五四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特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鹏程;;“问题与主义”论争——冲突中的友谊与分道剖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黄真;姚维斗;;李大钊与蔡元培[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3 宋仲福;;陈独秀主张“全盘西化”辨析[A];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C];1991年
4 张兰馨;;李大钊革命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王小宾;;中国共产主义先驱者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论李大钊的人生观[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6 刘长林;班彦美;;五四时期杜亚泉与陈独秀道德观比较研究[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7 沈传亮;;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心理分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8 徐国利;;陈独秀的民众思想初探[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阎书钦;;辛亥革命时期李大钊立宪派思想论析[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10 齐永兵;;意在改旗易帜的“反思”[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 洪;毛泽东为何在七大肯定陈独秀[N];北京日报;2005年
2 故垒;《敬告青年》:催醒沉睡中国的雄辩之声[N];中华新闻报;2005年
3 朱洪;陈独秀身后逸闻三则[N];人民政协报;2001年
4 夏明友;李大钊烈士陵园[N];解放军报;2001年
5 李帆;读《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N];光明日报;2000年
6 张家康;陈独秀眼中的斯大林[N];中国档案报;2005年
7 杨天石;李大钊致佚名氏密札试解[N];光明日报;2003年
8 李瑗;五四思潮与“人的解放”[N];学习时报;2009年
9 陈金龙;李大钊的日本观[N];光明日报;2005年
10 岳凯华;李大钊与“到民间去”[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春;《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龚鹏;邹韬奋启蒙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孙建娥;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历史经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代莉;五四前后文化调和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6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杨卫民;摩登上海的红色革命传播[D];上海大学;2013年
8 张继才;论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晓书;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杜毅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D];长安大学;2007年
3 段海凤;近代中国新型知识分子的资本主义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江海燕;五四时期新型知识分子的女权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赵志强;五四至晚年陈独秀民主观转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万义兵;前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启蒙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宋晓琛;《新青年》与五四时期的美学嬗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范晓娟;论五四时期实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周翠娇;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研究(1917年以前)[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心力;新潮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64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164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