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变迁—战后珠三角的围董会组织(1945—1949)

发布时间:2018-08-04 18:20
【摘要】: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开发与基围兴建和管理始于明清。“围董会”作为基围管理机构,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管理惯例”,并延续至民国后期。民国以来,随着基层社会环境的整体变迁,政府行政权威的不断下沉,官方不断强化对基层围务组织的管理与监管。 抗战前夕,“围董会”的创建尚属初步,大多数基围组织尚未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抗战结束,因种种原因,“围董会”的组建逐步由上游沿岸平原延伸至沿海沙田地带。组建方式,或为传统的以“围”为单位,或由基层行政区为单位。董事人选亦呈多样化。 各江“围董会”的实际运作,一定程度上仍延续传统,承担着基围管理职责。但基层乡镇公所协助“围董会”征收围费、强力推行围规,有所改变了基围管理模式。更为重要的是,抗战结束后,广东省政府举办两次大型的堤围建设工程。在此过程中,官方的水政管理机构与基层的围董会相互合作,,亦有所改变了堤围建设方式。 虽如此,基层围务管理欲正常运作,仍需对基层的社会权利关系加以协调,顺应乡民深层次的利益关系与心理认同。
[Abstract]: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bega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the found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the Board formed certain "management convention" in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continued to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overall change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e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has been sinking, and the government has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th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the basic-level surrounding organizations. On the eve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oard was preliminary, and most of the organizations had not been brought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government. At the en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for various reasons, the formation of the Board gradually extended from the upstream coastal plain to the coastal Shatin zone. The form of organization is either traditional "encirclement" unit, or by the basic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as the unit. The selection of directors is also diverse.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each river board still carries on the tradi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undertakes the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of Jiwei. However, the basic Township Public offices helped the Board to collect the encirclement fees and enforced the rules, which changed the management mode. More importantly,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Guang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held two large embank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process, the government water administration and the grassroots board of directors have also changed the construction of embankment. However, in order to operate normally, it i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right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conform to the deep-seated relationship of interests and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 the villagers.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9;K2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珠江经济》征稿启事[J];珠江经济;2008年08期

2 ;珠江经济征稿启事[J];珠江经济;2008年11期

3 ;珠江经济征稿启事[J];珠江经济;2007年09期

4 ;珠江经济 征稿启事[J];珠江经济;2007年10期

5 ;《珠江经济》征稿启事[J];珠江经济;2007年11期

6 ;《珠江经济》征稿启事[J];珠江经济;2008年04期

7 ;《珠江经济》征稿启事[J];珠江经济;2008年05期

8 ;《珠江经济》征稿启事[J];珠江经济;2008年06期

9 ;珠江经济征稿启事[J];珠江经济;2008年09期

10 本刊编辑部;;珠三角企业加薪潮[J];源流;2010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楠;陈健;;后金融危机时代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抓住世界生物技术革命及产业升级机遇[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2 邱杰华;李洪斌;韦梦濵;叶创基;;低碳背景下的绿色变革之路——以珠三角工业城镇中的新塘镇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广汉;;港澳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回顾与展望[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4 韦琦;黄利锋;;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珠三角物流联盟的探讨[A];第六届广东流通学术峰会暨“珠江三角洲流通业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材料[C];2009年

5 何坚明;李艳;;珠三角PCB产业转移趋势[A];第十一届中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沈建法;;世界城市与腹地的区域融合:香港及珠江三角洲案例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7 谢鹏;刘晓云;刘兆荣;李nInI;钟流举;向运荣;;珠三角地区实行PM_(10)浓度控制对人群健康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8 杨延勇;王立涛;;珠三角地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挑战与机遇[A];首届珠中江科协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蔡瀛;李枝坚;唐路;;欧盟空间协调发展对珠江三角洲的启示[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林石狮;余意;罗连;沈如江;徐华林;廖文波;;低温对珠三角地区红树林影响初探——以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茜邋实习生 黄丹;治理臭氧及颗粒污染刻不容缓[N];南方日报;2008年

2 粤水婷;广东重点防范珠三角地区[N];中国水利报;2008年

3 记者 滑翔;我市大气污染物监测取得成效[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汤璇 通讯员  张方荣 胡红拴;珠三角丰富地下水有待开发[N];广东建设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邱登科;展东西两翼与山区起飞[N];民营经济报;2006年

6 特派记者 滑翔;立法保护蓝天正当其时[N];深圳特区报;2007年

7 王攀;珠三角产业大转移遭遇“环境门槛”[N];经济参考报;2006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刘双;珠三角有望成为国际印刷中心[N];深圳商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曾诗越;加快产业升级 实现珠三角新发展[N];亚太经济时报;2008年

10 姚之坦 彭纪宁;“民工荒”---珠三角产业升级信号 [N];中国工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士双;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产业集聚的空间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茂元;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D];北京大学;2008年

3 陈社军;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及邻近南海海域和长江三角洲主要水体沉积物中的多溴联苯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苏杭;珠江三角洲郊区气态亚硝酸(HONO)的观测及其来源和影响分析[D];北京大学;2008年

5 李军;珠江三角洲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区域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6 黄海峰;珠三角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及GIS技术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7 赖启宏;珠江三角洲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生态环境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8 徐维海;典型抗生素类药物在珠江三角洲水环境中的分布、行为与归宿[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9 王珊珊;珠江三角洲和近岸河口海域现代沉积环境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罗孝俊;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和邻近南海海域水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与有机氯农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鹏;“双转移”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2 何卫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问题研究[D];西藏大学;2010年

3 唐娜;促进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4 黄莉;基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珠三角手机产业非规范化发展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宿军杰;珠三角与香港区域创新系统合作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6 俞静;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7 李福晴;珠三角产业转移及其园区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8 汤静婷;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陈嫦娥;明清珠江三角洲燃料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罗远妹;传统与变迁—战后珠三角的围董会组织(1945—1949)[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64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164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a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