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之争与新文化运动的正统问题——以张东荪与傅斯年等人的论争为中心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1919,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Zhang Dongsun and Fu Sinian, Hu Shi and others launched a debate on whether to destroy the old culture while importing the new culture. Zhang Dongsun put forward the attitude of "not scolding and destroy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fully importing western culture, while Fu Sinian and Hu Shi emphasized that while importing new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must be destroy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debate, they accepted each other's opinions to varying degrees, but thus strengthened the mentality of "differentiating from each other because of proximity", and vaguely showed that the two sides separated from Shanghai and Beijing competed for the orthodoxy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To some extent,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dispute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is not the cultural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but rather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new based on the different western ideological resources, showing the polysemy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itself.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张东荪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主义”(项目号:13XNF04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毕凡;;国民党统治时期自由主义人权运动评析[J];安徽史学;2008年06期
2 王延川;;公司人格理念及其在我国继受之困境分析[J];当代法学;2007年03期
3 赵旭东;;人类学与文化转型——对分离技术的逃避与“在一起”哲学的回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4 陈曼娜;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民粹主义心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何爱国;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十二种方式[J];河北学刊;2005年05期
6 许纪霖;;“少数人的责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J];近代史研究;2010年03期
7 许春;;论张东荪的中西哲学比较观[J];晋中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姜继为;;论张东荪民国初年的“小政府大社会”国家观[J];江汉论坛;2008年06期
9 郑臣;;“内圣外王”——近代学者对儒学精神实质的体认[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10 许纪霖;寻求自由与公道的社会秩序——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一个考察[J];开放时代;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晓番;;张东荪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与扩展[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忠;唯物史观视域中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向东;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思想与文学创作[D];吉林大学;2011年
3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徽;性与天道——戴东原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建国;无望的轮回[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叶兴艺;现代中国第三势力宪政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王庆丰;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理论[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勇成;新时期以来长篇历史小说中的民族主义叙事[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梅;高校扩招与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宏辉;道与逻各斯:文化异质及其现代性与诗性阐释[D];四川大学;2002年
4 刘斌;民国四书文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秀文;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涛;张东荪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殷陈亮;论任鸿隽的科学思想及其对中国科学的贡献[D];中南大学;2007年
8 唐育萍;墨子理想国中法律的角色[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袁兆伟;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中小学教师思维方式的转换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左小白;张东荪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文,刘俊华;也论傅斯年讨伐宋子文[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焦虎三;;五四那天先驱们在忙些啥[J];四川统一战线;2011年06期
3 高汉诚;傅斯年与五四爱国运动[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4 耿云志;傅斯年对"五四"运动的反思——从傅斯年致袁同礼的信谈起[J];社会观察;2004年12期
5 岳南;;傅斯年拍案大骂“文化汉奸”[J];书摘;2006年07期
6 颜周;理解傅斯年[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刘广定;;傅斯年早年遗珍[J];中国文化;2008年02期
8 潘光哲;;“胖猫”傅斯年与“小耗子”[J];全国新书目;2010年05期
9 高汉诚;五四时期傅斯年的社会思想述评[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赵淑娟;;试析傅斯年的抗日思想[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2 习五一;;罗家伦与五四运动[A];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3 张太原;;九一八事变以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例[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于化民;;“一二一”运动中的西南联大教授会与教授们[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5 俞祖华;赵慧峰;;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类型及演变格局[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太原;;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者对国民党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桑兵;;中国近现代史的贯通与滞碍[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8 李扬;;南京解放前夕科技界的反搬迁[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森 作者为著名作家,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傅斯年与“一二·一”[N];云南政协报;2004年
2 □耿云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报驻京记者卢嵘 采访/整理;胡适和傅斯年:两枚“过河卒子”[N];南方周末;2003年
3 珠江源;傅斯年与《大公报》的一世情缘[N];中华新闻报;2005年
4 郭明生;一件保存在台湾的毛泽东手书[N];中国档案报;2004年
5 罗厚立;国家与世界:五四时代读书人的徘徊[N];南方周末;2008年
6 杨早;存破布,造新纸[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秦杰;新青年友军 新文化鼓手[N];中国商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赵志研;“中华民族是一个”?[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刘宜庆;“中研院”的往事和随想[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侯且岸;他们揭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神秘面纱[N];北京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传;华南学派探渊[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淑娟;傅斯年抗日思想及活动述论[D];河北大学;2010年
2 王亚涛;《新潮》编辑特色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刘心力;新潮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孙晓燕;从激烈的社会批判到沉稳的学理探求[D];河南大学;2006年
5 田巍;从傅斯年攻倒孔祥熙看国民参政会的民主监督作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宋晓琛;《新青年》与五四时期的美学嬗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杭乡;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蔡禹龙;《独立评论》派对20世纪20-30年代共产主义革命的认知[D];赣南师范学院;2009年
9 杨瑞;通向学术之路:蔡元培与北大法科的学术化进程(1916-1927)[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周蜓;抗日战争前后胡适派学人群的心路历程[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88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188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