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生成及其衍化

发布时间:2018-08-26 18:21
【摘要】: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源头可追溯到1894年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口号,"五四"时期基本成型并出现了"民族复兴"一词;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观念迅速定型并很快流衍为一种广为传播、影响力广泛的社会思潮,抗日战争时期趋于深化、高涨。学界与政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内涵包括恢复民族独立、恢复民族地位、恢复民族朝气、恢复民族文化、恢复民族精神等,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对复兴之路从文化上、政治上作了不同的设计。
[Abstract]:The source of the concept of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logan "rejuvenating China" put forward by Sun Zhongshan in 1894. After the September 18th incident,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was quickly finalized and quickly developed into a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which was widely spread and influential, which tended to deepen and soar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academic and political circles have made extensive exploration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cluding the restoration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the restoration of national status, the restoration of national vitality, the restor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restor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etc. There are different designs in politics.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郑大华;;“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J];学术月刊;2006年04期

2 谢群洋;;儒学复兴与中国文化之未来发展——牟宗三“儒学第三期发展”说再议[J];学习与探索;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南;;论《圣经》中人的存在——人与天地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胡河宁;孟海华;饶睿;;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3 吴凡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伦理生态建构[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4 余洁平;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论贺麟的道德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萧成勇;;传统伦理变革与社会公德培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郭淑新;;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朱乐朋;;论桂馥的书法成就[J];书画世界;2010年06期

8 卢丙华;;论贺麟翻译的哲学思想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9 马海霞;;论《铸剑》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精神联系[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刘颖;;“宗教为道德之体,道德为宗教之用”——论贺麟的宗教思想[J];北方论丛;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王义;;浅析新儒家对经济的态度——以贺麟为例[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文志;;学术交流及其对学术生态的影响[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孟凡涛;张滨;;关于学术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段江丽;;理学与《三言》、《二拍》中的道德说教[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6 郭芳;;文化认同与文化安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7 张殿元;;广告文化批判研究范式刍议[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8 黄岭峻;;论白坚武的转变——一个价值相对主义含混性的实例[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9 张娜;王玲娟;;从巴蜀菜名的独特视角品析中国文化底蕴[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萧伯符;彭君;;弘扬人民司法精神,倡导以人为本的审判改革[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高阿蕊;战国策派的美学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7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晴;从“教化”到“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伍本霞;论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艳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道德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谢飞扬;我国中学德育文化重构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志珂;张君劢论德与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新国;传统忧患意识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晓鹏;论信仰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宗海玲;当前大学校园服饰文化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大华;30年代的“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的论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雷;;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J];红旗文稿;2009年08期

2 史全生;;民族危机的警钟与民族复兴的起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郑大华;喻春梅;;论九一八事变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魏万磊;;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复兴话语谱系的形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郑德荣;黄伟;;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枢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J];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09期

6 梁柱;;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启示——读《复兴之路》[J];求是;2010年23期

7 阎玉田;;“新生活运动”的发动与结局初探[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张可荣;;“民族复兴”的历史内涵与当代意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戴立文;;认清历史使命,培育民族精神——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现实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李百齐;;以史为鉴 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2 吴仪;;孙中山先生大亚洲主义的时代意义[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别必亮;;民国时期我国高校校歌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晓荣 实习生 刘姣;“黄帝旗帜·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开幕[N];陕西日报;2011年

2 张海鹏;从民族复兴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新华社评论员;完成统一大业 实现民族复兴[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孙承斌(新华社记者) 李术峰(新华社记者);传承民族复兴的薪火[N];解放军报;2001年

5 记者 解严;热情欢迎各界人士来陕西祭祖敬宗建言献策表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复兴美好愿望[N];陕西日报;2004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N];光明日报;2005年

7 ;民族复兴还要弘扬抗战精神[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8 原四川省重庆市委副书记 政协副主席 孟广涵;弘扬抗战精神 实现民族复兴[N];重庆日报;2010年

9 中共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陈希;继承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 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N];新清华;2005年

10 荣维木;“自力更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温波;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鹏;抗战时期民族复兴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翟明龙;清末民初民族复兴思想萌芽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杨兆贵;“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治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明平;中共南方局的文艺策略[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6 任志胜;九一八后蒋介石的民族复兴思想研究(1931-1937)[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付窈;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在20、3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传播和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田力;抗战时期钱穆民族复兴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严志;抗日战争时期战国策派的民族复兴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班忠玉;新生活运动与民国社会生活[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05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205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9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