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统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7 12:28
【摘要】: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高等教育机关轰炸破坏,各高校的仪器、图书及教员等大量流失,损失惨重。尽管如此,由于国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加之高校自身的不断调整,高等教育事业在遭受战争初期的重大损失之后,仍然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为了解决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国民政府采取了诸如组织各高校内迁、救济教员及学生、统一招生考试等措施;对于高等教育的改进与充实,也时时注意。如登记失业教师,分别指派进行教育研究工作;改进课程、充实设备等。各高校也积极争取资金补助,注意改善与迁入地政府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等。国民政府及高校采取的应变措施促进了战时国统区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规模及数量有所增长;图书、仪器设备得到充实;学术氛围更加浓厚;教学质量得以提高。这就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Abstract]: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s bombed and destroy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However, due to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onstant adjust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mselves, the cause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rapidly restored and developed after the heavy loss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war. In order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higher educatio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has taken measures such as organizing the internal relo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ing relief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unifying the enrollment examination, and has always paid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and enrich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uch as registration of unemployed teachers, assigned to carry out educational research; improve the curriculum, equipment and so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actively strive for funding subsidies,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 combining with the local reality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contingency measures adopted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hav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artime state-controlled areas. The scale and quant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increased, books,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have been enriched, academic atmosphere has become stronger, and teaching quality has been improved. This has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同留;;历史的记忆: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周立堂;;抗战时期版画社团的崛起及原因[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3 汪保忠;熊飞宇;;《新华日报》对重庆抗战剧作的批评举隅[J];四川戏剧;2011年04期

4 徐印;宋晓明;;鸟枪打战机[J];喜剧世界(上半月);2011年07期

5 刘超;;《马伯乐》:抗战背景下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6 陈池瑜;;深化抗战美术研究——《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年谱》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4期

7 张艳;周婷婷;;抗战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文化艺术教育状况研究[J];当代艺术;2011年02期

8 刘军;;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J];文教资料;2011年21期

9 张鸣;;活报剧,代代传[J];杂文选刊(下旬版);2011年07期

10 马岭;;不失为一种镜子的价值——马基光抗战时期的木刻创作[J];美与时代(中);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河清;孙少衡;;李先念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艺术[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2 崔承现;;抗战时期中国关内地区朝鲜义勇队的抗日活动[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甘旭岚;;抗战时期延安民族学院的创立及其变迁[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4 王晓华;;英国在抗战时期对华立场及对香港问题的态度[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朱魁;;三擒汉奸胡二水[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6 程仪;;试论抗战时期鄂东地区党的建设[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7 于农;;抗战时期的豫北地方流通券[A];中州钱币——《金融理论与实践》钱币专辑(十)[C];2002年

8 何长凤;廖光珍;;贵州历史上抓住机遇进行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范例——漫谈抗战时期的贵州企业公司[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9 李建国;;抗战时期中国特矿运输研究[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10 吴双;;巴金抗战时期作品中的“川渝味”[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仕权;策略性差错的幕后[N];中华新闻报;2003年

2 钟春平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张培刚论抗战时期通货膨胀对中国农业的损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黄修荣;抗战时期我国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N];三明日报;2010年

4 黄献文;抗战时期的抗战电影[N];中国艺术报;2005年

5 江汉大学 庄桂成;武汉抗战时期的“文协”[N];光明日报;2010年

6 撰稿 本报记者 杨力叶;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N];桂林日报;2010年

7 李明智;抗战时期的激情汉中[N];汉中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张帆;国统区打响“经济战争”[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9 张其豪;探析抗战时期交城县民主政治建设[N];山西政协报;2009年

10 丰城市博物馆;丰城发现抗战时期巨幅标语[N];江西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卫国;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谢廷秋;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志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文化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晶;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作用及领导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宋春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祖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谢春;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王志芳;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农村经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嘉涵;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研究(1941-1945年)[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路明;抗战时期湖北省国统区粮食管理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勇;抗战时期国统区农贷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徐晶晶;抗战时期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沈阳;抗战时期四川拥军优抚政策述评[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宁;抗战时期陕西国统区农业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李宗海;抗战时期西安防空建设论述[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李挺;抗战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内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8 付国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刑事法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奚冬梅;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反法西斯宣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王振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中的美国因素之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28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228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7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