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8-10-31 16:52
【摘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局部执政与建设最为成功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延安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包括: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的结果,提高党员理论素养的需要,消除党内错误思想的要求,适应革命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实质,提出了理论掌握大众、群众掌握理论、理论通俗化、理论普及化的问题;根据抗日战争的实际需要,揭示了大众化的理论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义大众范围和狭义大众范围,即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狭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包括:加强党内理论学习与研究,建立学习机构,出版学习刊物;针对人民军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采用老百姓喜爱的各种文艺形式针对群众进行宣传与教育,对群众的国民教育,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改造中关注老百姓的利益。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总结借鉴延安时期成功的历史经验,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Yan'an period is the most successful historical period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take part in power and construction, and it is also the most remarkable period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he reasons for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during the Yan'an period include: the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have determined that Marxism must be popularized,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re summarized,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literacy of the Party members, To eliminate the requirements of inner-party erroneous ideas,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an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During the Yan'an period, the Chinese Communists revealed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of mastering the masses in theory, mastering the theory among the masses, popularizing the theory and popularizing the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t reveals the theoretical scope of the popularization, including the broad scop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narrow scope of the mass. That is,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broad sense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narrow sense in China. The ways to popularize Marxism in Yan'an period include: strengthening inner-party theoretical study and research, establishing study institutions, publishing study publications, carrying out Marxist education for the people's army; Adopting the popular literary and artistic forms to propagate and educate the mass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mon people's interests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intellectuals made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Yan'an period.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Yan'an period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65;D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烈钧;;走进马克思故居[J];观察与思考;2011年07期

2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须知[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3 纪双城;;英国有一座马克思主义小镇[J];世界博览;2011年13期

4 王纯;;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J];中外企业家;2011年14期

5 ;李大钊 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的举旗人[J];中华儿女;2011年13期

6 孙春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7 胡祝欣;杜静宜;;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J];学理论;2011年21期

8 宋保傧;;“人本主义”逻辑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郭刚;;角力与诘难: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传播[J];长白学刊;2011年05期

10 白振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评《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研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和军;;延安时期党的学习活动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价值反思[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希贤;;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第一个伟大工程的历史经验[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上册)[C];2011年

3 张和平;;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A];旗帜 方向 使命——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齐卫平;;陈云与延安时期党的建设[A];闪烁真理光辉的思想宝藏——上海市党校系统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民主精神的特点[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张吉明;;用延安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7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的民主精神[A];弘扬延安精神振兴青海经济——青海省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选[C];1997年

8 郝凤年;;延安时期我们党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界限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忠全;;试论延安时期党建历史的基本经验与启示[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凤霞;霍伟;;延安时期党的学习活动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 郑水泉 韩宇;延安时期党开展学习运动的深刻启示[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市委党校副教授 李兴业;延安时期党开展“学习运动”的特点及启示[N];平凉日报;2011年

3 州委党校教授 李玉华;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恩施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杨丽;为何学:探寻学习升级的驱动力[N];浙江日报;2010年

5 王素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N];学习时报;2006年

6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戴钢书;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指导作用[N];中国艺术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田建明;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还好吗?[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钟平;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9 记者 汪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在津举行[N];天津日报;2008年

10 王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N];学习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3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4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5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8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袁启文;论马克思人权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02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302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f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