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研究(1875-1911)

发布时间:2018-11-05 10:48
【摘要】:本文以晚清驻外公使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往对此的研究较为侧重介绍生平传略、陈述外交事件、解析外交思想与孤立探讨他们在政治变革、经济转型、西学传播等领域的作为,缺乏宏观考察与比较分析使臣的群体共性与个体差异。本文通过充分搜求与研读使臣遗留下来的日志、游记、手札、书信、奏稿、电函等原始资料、近年刊行的清季外交档案与前人研究成果,采用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审视这一群体地域分布、原有职衔、年龄层次、任职年限、家庭出身等基本情状的构成与演变,以此透视使臣群体的总体特征及在清季外交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差异性。 本文重点研究晚清传统开明士绅、新式学堂学生、留洋归国人员等出身各异的使臣知识结构、洋务、外交阅历的差别、演变,阐析由此造成的使臣综合外交素养的高低与对外事工作的影响,以及随着清季外交的纵深发展,使臣群体新陈嬗代,西式教育尤其留洋背景的使臣后来居上,转而成为清廷外交主力,中国外交近代化、外交官职业化行将实现。 本文基于以上综合研究,择取典型个案,微观分析地缘、业缘、人缘、机缘与出身、阅历等诸种因素对不同类型使臣外交实践的影响与制约,,展现在弱肉强食的变局之下,驻外公使为维护国家权益与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外交抗争,以及为此饱受的苦痛与无奈,进而全面反思晚清外交失败的原因,解读使臣群体的时代际遇,评价使臣的功过是非,借此深化对近代中国外交的认识。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group of foreign minist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n the past, th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biography, the statement of diplomatic events, the analysis of diplomatic thoughts and the isolation of their actions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al chang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western studies. Lack of macro-inspec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mmon group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envoys. By fully searching and studying the journals, travel notes, handbooks, letters, manuscripts, telegrams and other original materials left by the envoys, this paper has published diplomatic archives and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Qing Dynasty in recent years.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group research with case study,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xamines the 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is group, such as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riginal title, age level, length of service, family origin, etc.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oys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iplomatic develop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were analyz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nlightened gentry, the students of the new school, the personnel who returned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the foreign affairs, the diplomatic experience, and so on, of the traditional enlightened gen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evel of diplomatic literacy of envoys and its influence on foreign affairs work, and with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diplomacy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new Chen Shan generation of envoys group, especially those who stay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western style education, come to the top. Turning to the main force of Qing government diplomacy, China's diplomatic modernization and diplomatic professionalization will be realized. Based on the abov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his paper chooses typical cases, microcosmic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professional, personal, opportunity and birth, experience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diplomatic practi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envoys and constraints, showing under the changing situation of the law of the jungle. The foreign ministers' diplomatic struggle to safeguard the national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save the national peril, as well as the suffering and helplessness, then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on the causes of diplomatic fail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terpret the historical fate of the envoys, and evaluate the merits and wrongs of the envoys. In order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hinese diplomacy.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光明;孤独先行者的无奈——从郭嵩焘出使际遇看传统的羁绊[J];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2 陈积敏;;论太平天国前期的美国对华政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周宇清;;晚清中国驻美公使视阈中的美国形象及对中国内政的省思[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胡愈之;大使与公使[J];世界知识;1934年03期

5 马沈;张秀芬;;德国公使被杀之谜[J];环球军事;2007年06期

6 李洪文;;虾兵蟹将[J];故事世界;2009年23期

7 胡志明 ,利国 ,阮爱国;乌龟[J];国外文学;1989年02期

8 林京;;俄皇尼古拉二世全家照[J];紫禁城;1993年03期

9 靳元祥;;刺杀日本公使重光葵的背后[J];文史春秋;2008年04期

10 林j9惠;;┖蚖fB期有曑‘gq南互保’的美英方面屒料(~>)[J];历史教学;195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颖;;晚清游历官段献增事迹述略[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2 边文锋;;英国与晚清中日琉球交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明星;;日本近代“征韩外交”再探[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4 吴百纳;;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致词[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5 郑海麟;;冈千仞与黄遵宪——明治前期中日文化交流最具学术思想性的一章[A];近代中国(第十九辑)[C];2009年

6 权赫秀;;“自顾不遑,断难干预”——清政府对日本吞并大韩帝国的认识与反应[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7 李洪锡;;试论中日间围绕日本领事馆警察机构设置问题而发生的外交纷争——以“九·一八”事变以前在延边地区的纷争为中心[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8 慕容枫;;获奖感言[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9 孙修福;;辛亥革命时期的泛三角地区近代海关[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10 马颖生;;牺牲异域,为国争光的讲武堂优等生马毓宝[A];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次仁罗布;邓小刚会见日本驻华公使梅田邦夫[N];西藏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李幸;刘学普会见荷兰客人[N];重庆日报;2011年

3 记者 李松战;印度驻华公使麦志达来洛考察[N];洛阳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徐翼;APEC会成为大好机会[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赵静;巴勒斯坦公使:以色列是暴力真正源头[N];华夏时报;2002年

6 记者 徐爱龙;郝远会见日本驻华公使山田重夫[N];甘肃日报;2010年

7 记者 戚泥莲;王先民会见日本驻华公使[N];黑龙江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赵静;以色列公使:我们必须打击恐怖主义[N];华夏时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徐翼;入世将提高中国的竞争力[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高昌;一位公使夫人和一座环保图书馆[N];中国文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一;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研究(1875-1911)[D];暨南大学;2012年

2 庄和灏;法国人视域下的清末变局与列强应变[D];浙江大学;2012年

3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邵宗日;英国租借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5 徐磊;清政府的对日情报收集研究(1871-1894)[D];吉林大学;2013年

6 朱鹏;北洋政府救助俄属远东地区难侨研究(1918-1920年)[D];暨南大学;2010年

7 毛吉康;近代朝鲜半岛中立问题研究(1882-1905)[D];复旦大学;2010年

8 郭继武;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局[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田肖红;美国与上海公共租界(1843—1945)[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谢建美;晚清政府主和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俊;晚清驻美公使与美国驻华公使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升芹;晚清驻日公使与中日外交(1876-1911)[D];苏州大学;2012年

3 张修震;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张传磊;晚清驻外使臣与西方近代军事技术引进(1875-1895)[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芮俊杰;萨拉·康格《北京信札》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赵高峰;晚清驻外领事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刘燕;晚清咸同年间“还堂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期耀;二十世纪初中外教会交涉[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志军;爱国忧民的晚清官员[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易中梅;民初外交部研究(1912-191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11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311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b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