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1980 年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6 08:36
【摘要】:“文化大革命”期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期。这段时间,又是知青工作深受极左路线影响的时期,是中国当代史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之一。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一是时间长,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1967年底至1976年底的10年“文革”期间又形成高潮,到80年代初猝然结束。二是地域广,涉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大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波及内地和边疆。三是人数多,全国下乡知青总计1700多万人①,其中甘肃省达20多万人。四是它是青年问题,青年问题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关系社会未来发展的大问题。五是作为已经结束的历史现象,它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其利弊也将逐渐揭示出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是甘肃青年运动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甘肃当代史的一部分。目前对这一重大事件以学术研究表明其观点的少见,特别是研究甘肃知青的学术专著尚未问世。特此,试为述论,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笔者结合相关档案文献、口述历史等材料,并将其予以梳理和考辩,力求对这段历史做出公正、理性、客观的分析,最大限度地呈现历史事实。文章的思路及主要内容是:首先,将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置于全国知青运动的大背景之下,将典型的甘肃会宁县城镇居民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个引子,展开对甘肃省知青运动的论述。其次,将甘肃知青运动的机构设置与动员政策作一阐述,从宏观上把握当时甘肃省对知青运动的政策导向,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因及过程。第三,介绍农场(兵团)及甘肃一些农村接收、安置知识青年的情况。文中主要就安置形式、经费拨付、住房问题、口粮供应及对知青的管理等方面作一简要叙述,以便了解政府对知青运动所持的态度。第四,通过叙述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心路历程,解析在那个非常时期甘肃知青的一些行为、行动与心态,力争看到他们更多心灵深处的隐秘。知青们艰苦卓绝的生活铸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复杂的社会环境培养了他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品质;人生道路的坎坷与磨难练就了他们自强不息的品格……这一切也为我们新一代的人生旅程提供可资借鉴之物。同时,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心路历程是对当时特殊历史环境的生动反映,又直接影响着整个上山下乡运动的进程。探讨知青的这一心路历程,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也有助于了解上山下乡运动走向没落的历史必然性。第五,分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利弊之后,认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有利有弊,但弊远远大于利。对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其他各省市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异同比较分析之后,认为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大环境中,各省市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其产生、发展及演化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由于各省市的具体省情不尽相同,尤其是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状况及人口数量与分布的迥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悬殊,因而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独特的区域特色。甘肃省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居住分散。全省70%以上的农村属于干旱、半干旱山区,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条件恶劣,人居环境很差。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许多地方人畜饮水没有保障,一遇旱灾,缺水甚于缺粮。农村交通不便,大多村庄不通公路,与世隔绝。其中在一些极度干旱山区、石山区、深山区以及严重沙化区,要么严重缺水,要么严重缺地,要么交通闭塞,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甘肃省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在类似的地方,因此,大规模的知青移民从全省来说缺乏基本的条件。甘肃省同全国其他各省市相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相差甚大,下乡知识青年面临的问题更为艰巨,更具挑战性。同时,甘肃地多人少,经济落后,属于有待开发的边远省份,其知青安置主要以本省内跨地区安置与农场(兵团)的安置为主。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7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丽;湖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1968-1980)[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57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357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6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