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翼文化运动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at is,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s a process of connecting the past with the future and leading to the former. As the most brilliant achievement of Marxism in China in Yan'an period, the achievement of Marxism in China can not be achieved without the exploration of a group of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theorists and cultural people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left-wing cultural movement set off by the left-wing intellectuals and their "fellow passers-b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n Yan'an period.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LX12_0340、CXZZ13_0351) 安徽省2010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AHSKF09-10D94) 2012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AHSK11-12D274) 安徽省级精品课程(省教育厅财政厅教高[2009]9号) 省级教学团队(皖教思政[2011]7号(2011SZKJSGC8-8))
【分类号】:K26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远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必峰;李嘉树;;西方记者探访和宣传“红色中国”的原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姜玉齐;;从“7W”模式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3 郑洪泉,王明湘;试论南方局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功绩[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朱清河;;延安时期根据地新闻宣传的传播学检视[J];当代传播;2009年05期
5 赵付科;;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6 李祥兴;程晓敏;;延安马列学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大连干部学刊;2010年12期
7 周利生;王钰鑫;;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本来源[J];党史文苑;2011年06期
8 刘圣兰;刘汉一;;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条件[J];党史文苑;2012年10期
9 范军;;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活动研究综述[J];现代出版;2011年04期
10 于化民;;中美关系史上特殊的一页——中共领导人与延安美军观察组交往始末[J];东岳论丛;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奚洁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念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海燕;黄世斯;;延安知识分子对毛泽东理论创造的贡献[A];毛泽东研究2011年卷[C];2011年
3 张太原;;“文化评判上的大翻案”:20世纪3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潮[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下)[C];2011年
4 王保贤;;编译局《共产党宣言》汉译本考[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5 刘颖;苏联法概念在中国(1949-1958)[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邓伯军;《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周耀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冯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鲍嵘;高深学问与国家治理[D];厦门大学;2004年
10 黄蓉;丁玲文学编辑活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华;抗战期间西方记者在华活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3 李文婷;党的创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19.5—1923.6)[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寿林;转型时代的思想塑造[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燕芳;五四时期马列著作的翻译及这些译作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程涵;留法勤工俭学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刚;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麻书涛;抗战时期党的学习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10 崔应忠;政党、动员与青年[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论传统文化与新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蒋文博;;延安时期的美术观念与美术方案[J];船山学刊;2008年01期
3 康小怀;刘建德;;延安时期干部道德教育探析——以陕甘宁边区干部学校道德教育为例[J];道德与文明;2009年04期
4 廖建平;;论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廉洁政治的条件和启示[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9期
5 散木;;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秘书和培元[J];党史博览;2011年10期
6 冉思尧;;延安时期设立的节日[J];文史月刊;2013年03期
7 顾霞凤;;延安时期红色文献的分类整理[J];党史文苑;2013年12期
8 高继民;张志芳;;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反腐倡廉举措及其历史启示[J];党史文苑;2013年20期
9 曹桂芳;;延安时期的艺术团体[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79年04期
10 米世同;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和培养[J];人文杂志;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勇;;试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及其启示[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2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民主精神的特点[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刘亚利;;中共延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4 张秀丽;封学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势力的政策探析[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5 拓宏伟;;中国共产党与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6 王行水;;浅谈党在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A];弘扬延安精神实践“三个代表”[C];2002年
7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的民主精神[A];弘扬延安精神振兴青海经济——青海省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选[C];1997年
8 祁之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哲学贡献[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李忠全;;试论延安时期党建历史的基本经验与启示[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晓荣;王育英;;延安时期党的人民利益观[A];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艾庆伟;延安时期新闻传播业与红色旅游研讨会召开[N];陕西日报;2007年
2 贾志敏 张军;“延安时期民俗文化影视城”雏形乍现[N];延安日报;2011年
3 孙国林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延安时期文艺期刊风采再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延安大学校长 崔智林;延安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13年
5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郭永平;延安时期党的廉洁政治永放光彩[N];陕西日报;2012年
6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主任 赵耀宏;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13年
7 黑龙江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弘扬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N];黑龙江日报;2013年
8 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 马峗;学习党在延安时期的为民思想 努力做好改革发展为民工作[N];中国测绘报;2013年
9 安阳师范学院党委研究室 杨露;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经验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4年
10 景慧;延安时期“双拥”的蓬勃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杨俊;延安时期理论学习及其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4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希贤;延安时期党领导思想文化战线的历史经验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6 张国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7 陈欣欣;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德钦;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焦金波;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世禹;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东霞;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韦宏伦;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及启示[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渊;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5 高斌博;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6 沙红叶;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现实启示[D];延安大学;2012年
7 张丽丽;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周献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王飞;延安时期毛泽东民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郭杰;延安时期学习运动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D];延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85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38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