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对朝鲜的政策研究(1866-1876)
发布时间:2020-09-27 14:55
纵观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朝关系史,可以看出传统时代的中朝关系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为其表现的国际秩序。清朝和李氏朝鲜的朝贡关系,始于1637年,止于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于日本。清政府时期的历届统治者们,从地缘政治的考虑出发,都非常重视中朝之间的传统的朝贡关系。清朝与李朝在度过短暂的磨合期后,即进入两国关系平稳发展时期,直到近代之前,没有遇到过什么意外情况。但是,到了近代,欧洲的对外扩张延伸到了远东,使古老而传统的儒教世界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敞开国门,接受了西方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舰。以中国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东亚的传统的国际秩序开始了动摇,传统的中朝朝贡关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注意到,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在阴谋插足朝鲜时,总是利用中朝朝贡关系大做文章,后来日本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进而成为主要角色。这些可以在考察1866年发生的法国侵略朝鲜的“丙寅洋扰”、1871年发生的美国侵略朝鲜的“辛未洋扰”、还有1876年日本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的历史事件中可以找到答案。一系列来自外部的挑战,促使清政府产生了应付朝鲜问题的政策。所谓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笔者认为清政府为了保住最重要的藩属国——朝鲜,确实确定过对朝鲜问题的政策,而且,这种政策对本国外交和对朝鲜的局势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须指出,这种政策的确立不是一步到位的,它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从1866年至1876年这10年的历史时期来考察,清政府在两次洋扰时期的政策是消极的、利己的不干涉政策,但到了日本逼迫朝鲜开港时期则演变成有限的干涉政策。 本文拟以在1866至1876年间发生的“丙寅洋扰”、“辛未洋扰”和签订“江华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为基本线索,以当时清政府对朝鲜问题的对应为主线,通过客观论述清政府同法国、美国和日本的外交交涉过程,极力寻找清政府在处理朝鲜事务时的政策,并深刻剖析其政策。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K25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丙寅洋扰”及清政府的朝鲜政策
(一) 1866年“丙寅洋扰”
(二) 清政府在“丙寅洋扰”前后的对应
(三) 评清政府在“丙寅洋扰”中的政策
二、 “辛未洋扰”及清政府的朝鲜政策
(一) 1871年“辛未洋扰”
(二) 清政府在“辛未洋扰”前后的对应
(三) 评清政府在“辛未洋扰”中的政策
三、 《江华条约》前后的清政府对朝鲜的政策
(一) 日本挑起的江华岛事件
(二) 清政府在《江华条约》前后的对应
(三) 评清政府在《江华条约》前后的政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2828019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K25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丙寅洋扰”及清政府的朝鲜政策
(一) 1866年“丙寅洋扰”
(二) 清政府在“丙寅洋扰”前后的对应
(三) 评清政府在“丙寅洋扰”中的政策
二、 “辛未洋扰”及清政府的朝鲜政策
(一) 1871年“辛未洋扰”
(二) 清政府在“辛未洋扰”前后的对应
(三) 评清政府在“辛未洋扰”中的政策
三、 《江华条约》前后的清政府对朝鲜的政策
(一) 日本挑起的江华岛事件
(二) 清政府在《江华条约》前后的对应
(三) 评清政府在《江华条约》前后的政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宁宁;论近代“中朝”关系的演变(1840-1881)[D];扬州大学;2010年
2 赵佳锴;近代中朝两国开港条约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28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28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