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0-09-27 19:01
   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的形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中华民族国际地位和前途命运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对中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抗战时期我国大国地位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表现、特征、意义等作了比较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大国地位的形成对我国现阶段国家发展的有益启示。 论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抗战之前与中国大国地位的形成相关的几个问题,通过对我国抗战前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的论述,分析了我国大国地位形成的历史基础。 第二部分论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形成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抗战时期我国大国地位的形成既是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持久抗战和外交努力的结果,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美国战略的需要。它不是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三部分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形成的表现、特征和重大意义。我国一方面从形式上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政治大国的地位,意义重大;但另一方面,又得来不易,而且具有道路相当曲折、权力相当有限和地位并不稳等特点。 第四部分论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的形成带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我国抗战时期大国地位的形成,带给我们很多关于如何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历史经验,比如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加强对外交往等,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学位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K265
【文章目录】:
引言
一、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 国家遭遇深重灾难,民族精神空前觉醒
        1、民族遭受重大屈辱,危机意识空前增强
        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振兴之路逐步推进
        3、民族主义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更加紧密
        4、对外认识逐步加强,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二) 美日成为竞争对手,亚太格局发生改变
二、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形成的原因
    (一) 国内原因
        1、民族凝聚力的空前增强,各派政治力量的整合
        2、持久战略的正确制定,全民顽强的持久抗战
        3、外交策略的灵活运用,中国外交的巨大成功
    (二) 国际原因
        1、中国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美国战略构想的需要
三、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形成的表现及其特征
    (一) 中国大国地位形成的表现
        1、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2、中国以大国身份参与解决国际事务
        3、海外华侨待遇得到改善
    (二) 中国大国地位形成的特征
        1、道路相当曲折
        2、权利相当有限
        3、地位并不稳固
四、从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形成中所得到的启示
    (一) 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1、加强全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2、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3、大力加强理想道德建设
    (二) 增强综合国力,加快经济发展
    (三) 扩大国际交往,加强国际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集》饮食文化分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易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中立法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丁留宝;罗国辉;;多重权力网络下的秘密组织——以抗战时期山西秘密组织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张富文;张磊;;试论刘少奇的党性修养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钟娟;关于宗教立法问题的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黄春;;关于中国农民政治权利的理性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李继武;;经验思维的局限与理论思维的培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邹颉;坚定的宪章派领袖 人民的桂冠诗人——纪念艾·琼斯诞辰180周年逝世130周年[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10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小明;;论民生问题背景下责任政府的构建[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白中伟;;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中国命运[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3 廖加林;;公私观念与公德、私德[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4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6 吴忠民;;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7 岳思平;;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8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石河;;论孙中山教育思想中的革命精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萧栋梁;;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黄宗华;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32-1949[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卫莉;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赵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婷;瞿秋白民生思想探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梅学霞;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赵聪影;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构建及价值[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娇杨;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华军事援助(1937-1941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永刚;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8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28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d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