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女子职业教育述论
发布时间:2020-11-17 01:38
近代中国的女子职业教育,作为连接女子教育与女子职业的纽带,是以鸦片战争后女子职业的出现和清末女学的兴起为前提条件而提出的。它的出现,使教育不再是闺阁女子的装饰物,而成为引领女性掌握谋生技能、自立于社会的必经阶梯。清末民初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是我国女子职业教育由“贤妻良母主义”到“实用主义”,由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本文尝试从清末民初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发展、宗旨及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总结出这一时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五个特征,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引起学者对近代女子职业教育问题的重视,进一步丰富近代教育史和妇女史的研究。 一 、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 由于教会女学的影响和“强国保种”的需要,清末中国人自办的女学开始兴起。这主要体现在民办女学的兴起和官办女学的开始两个方面。在女子普通教育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高涨及外国女子职业教育的影响下,女子职业教育得以出现。民国建立以后,民初的女子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是在实效上都远远超过辛亥革命前的状况。 二 、 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转型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女子职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女子实业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的兴办。民国初年,女子职业教育更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医务教育、法政教育成为这一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其一,女子师范教育。由于清末女学兴起,社会上对女教师的迫切需 WP=61 求,在社会各界特别是留日学生的大力提倡下,女子师范教育应运而生。女子师范教育的实质是培养能使“家政修明,国风昌盛”的“贤女、贤妻、贤母”。女子师范学堂成为女子接受中等教育、寻求职业、走向社会、赢得自立的主要途径;为起步较晚的近代女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度缺乏的师资力量,给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近代女性从母亲的身份向国民教师的身份转变,提供了契机;也打开了女子走向社会之门,使女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合法化。 其二,女子实业教育。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感召和女学发展的基础上,清末女子实业教育在“国家兴亡,匹妇有责”口号下出现,并在民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最初,女子实业教育主要是对女子进行蚕桑、美术(时称美工)、裁缝、编织、做花(时称造花)等方面的教育,力图通过这些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培养出符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宜家”、“善种”、“保国”的“贤妻良母”。民初女子实业教育的内容逐步拓宽,农工商各类女子职业学校相继出现。 其三,女子医务教育。这一时期的女子医务教育主要包括教会女子医务学校和中国人自办的女子医务学校。前者居多,后者并不多见。虽然清末民初的女子医务教育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但是,它的发展为近代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女子医务工作者,在医务领域为女子就业开辟了一席之地。 其四,女子法政教育。女子法政教育是随着民国初年女子参政运动的发起和高涨而出现的。为了提高广大妇女的参政意识,培养妇女参政人才,民初出现了女子政治学校、法律学校、监狱学校等。但是在北洋政府的明令禁止下,被认为“有巨害”的私立女子法政学校被一律解散了。在众多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下,民国初年的女子参政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作为女子参政运动派生物的女子法政教育,也随之失败。 三、女子职业教育的宗旨 清末的女子职业教育以“贤妻良母主义”为宗旨;民国建立后,“实用主义”逐渐取代“贤妻良母主义”,成为女子职业教育宗旨。无论是“贤 WP=62 妻良母主义”还是“实用主义”的教育宗旨,都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长期受压迫的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 四、女子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 无论是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发展、呈现的特征还是教育宗旨的转变,都与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因素以及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 政治上:其一,清末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使,其二,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经济上:其一,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刺激,其二,封建大家族制的崩溃。思想观念上:其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其二,全社会的觉醒;另外,教会女学的影响,也是促使女子职业教育出现的重要因素。 综观全文,清末民初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征: 强烈的救亡色彩和政治化倾向;专业门类逐步拓宽;教育目标逐步理性化;以普通教育学制的变革为发展契机;外国女子职业教育制度的影响。 清末民初的女子职业教育虽然成果有限,但是它从最初的以“贤妻良母主义”为宗旨发展到五四前后的以“实用主义”为宗旨,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实践上都经历了一个由培养“国民之母”的教育到“人”的教育的过程。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实现了女子由毫无自由的“奴隶”到经济独立的“人”的转变。清末民初女子职业教育的宗旨规范着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反过来,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推动女子职业教育宗旨向“实用主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G779.29;K257
【文章目录】:
前 言
一、 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
(一) 女子普通教育的兴起
(二) 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
二、 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 女子师范教育
(二) 女子实业教育
(三) 女子医务教育
(四) 女子法政教育
三、 女子职业教育的宗旨
(一) “贤妻良母主义”的教育宗旨
(二) “实用主义” 的教育宗旨
四、 女子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分析
(一) 政治因素
(二) 经济因素
(三) 思想因素
(四) 教会女学影响
结 语
注 释
参考文献与论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6920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G779.29;K257
【文章目录】:
前 言
一、 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
(一) 女子普通教育的兴起
(二) 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
二、 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 女子师范教育
(二) 女子实业教育
(三) 女子医务教育
(四) 女子法政教育
三、 女子职业教育的宗旨
(一) “贤妻良母主义”的教育宗旨
(二) “实用主义” 的教育宗旨
四、 女子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分析
(一) 政治因素
(二) 经济因素
(三) 思想因素
(四) 教会女学影响
结 语
注 释
参考文献与论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万琼华;李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子职业教育观研究——以《教育与职业》杂志为中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波;中华民国前期中等教育观念变迁[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静体;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86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86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