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文化在华传播研究(1874-1949)

发布时间:2021-01-26 15:54
  红十字文化在华传播得益于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西学东渐的国际化背景,与中西慈善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国民众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红十字文化在华传播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转型三个阶段。起步阶段以舆论宣传为特点,在华西人和绅商承担了文化传播的重任。在发展阶段,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宣传文化事业。伴随全面抗战的爆发,红十字文化传播进入转型阶段,主要表现在以责任取代功利的观念变化和以服务代替救护的实践活动。为推动红十字文化传播,中国红十字会采取了附会中国传统文化、迎合国人功利心理、重视信息公开透明和运用名人效应的策略。在此基础上,中国红十字会将报刊宣传、文娱活动、征募运动和演讲广播等方式有机组合,织就了一张红十字文化传播的立体网络。尽管如此,红十字文化传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损害红十字会信誉的负面事件层出不穷以及传播理念淡薄等主客观因素的交织影响。大体而言,红十字文化在华传播过程折射的是红十字文化本土化和传统慈善文化国际化的一种互动关系。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红十字文化在华传播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西学东渐:尊西趋新的时代心态
    第二节 人道精神:中西会通的慈善文化
    第三节 现实需要:近代国情呼唤红十字文化
第二章 红十字文化在华传播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红十字文化传播的起步阶段(1874—1911)
    第二节 红十字文化传播的发展阶段(1911—1936)
    第三节 红十字文化传播的转型阶段(1937—1949)
第三章 红十字文化在华传播策略
    第一节 附会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节 迎合国人功利心理
        一、 强化激励导向
        二、 宣扬功德和果报思想
        三、 宝塔捐
    第三节 重视信息公开透明
    第四节 运用名人效应
        一、 题词
        二、 领导征募运动
第四章 红十字文化在华传播方式
    第一节 红十字刊物
        一、 刊载专门文章
        二、 设立各种专栏
        三、 红十字刊物的文化传播特点
    第二节 文娱活动
        一、 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
        二、 电影、灯会和游园会
    第三节 征募运动——以红十字周为个案
        一、 举办红十字周的缘起及意义
        二、 历届红十字周宣传概览
    第四节 演讲、广播及其他
        一、 演讲
        二、 广播
        三、 其他
第五章 红十字文化在华传播效果和制约因素
    第一节 传播效果
        一、 国人对红十字文化的认知水平
        二、 征募运动的成效
        三、 社会各界对红十字会募捐的响应
    第二节 制约因素
        一、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二、 损害红十字会信誉的负面事件层出不穷
        三、 传播理念淡薄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红十字会新建分会数量考[J]. 池子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2]清代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机制[J]. 张祖平.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3]全面抗战时期河南红十字运动的历史经验——以《会务通讯》为中心[J]. 崔家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4]学无常师(上)[J]. 罗志田.  读书. 2010(06)
[5]中国红十字运动史研究刍议[J]. 张生.  史学月刊. 2009(09)
[6]中国红十字会会史上的“红十字周”综论[J]. 吕志茹,马红英.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7]近年来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综述[J]. 杨红星,池子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8]从战地救护到社会服务——简论抗战后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复员”构想[J]. 吴佩华,池子华.  民国档案. 2009(01)
[9]林语堂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 姚传德.  唐山学院学报. 2009(01)
[10]西方慈善救济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分析[J]. 任云兰.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基督教传播方式研究[D]. 谢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本文编号:3001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001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a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