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政争、工商业与五四运动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2-09-27 20:14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近代传媒业、邮政业兴起,奠定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传播的技术前提;通过传媒技术实现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信息在欧亚大陆间的传播,新式学堂最为集中的北京,成为近代思潮的集中载体,五四运动应运而生;因时局变动,研究系、直系、西南各省和国民党等政治力量,在反对皖系政权上目标一致,持续鼓动运动发展。运动在北京受阻后,近代工商业发达的上海因工人阶层及商业群体的规模性承接了运动的转移和持续。正是技术性因素、新式教育的成长、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诸种政治力量的交织作用,共同导致了五四运动自北向南、由商埠至乡镇的广泛性传播。显然,五四运动是近代技术、政治力量及民众共同推动的结果,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文章页数】:16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息传播技术与五四运动[J]. 熊玉文. 社会科学动态. 2018(07)
[2]政争、舆论与五四——以研究系为中心探究[J]. 王珣,李翔. 贵州文史丛刊. 2017(01)
[3]“政治之利器”:通电与近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变迁[J]. 夏维奇.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4(09)
[4]政争、传媒与五四运动起源[J]. 熊玉文. 求索. 2012(11)
[5]巴黎和会、谣言与五四运动的发生[J]. 熊玉文. 民国档案. 2012(04)
[6]五四运动的领导权:进步政治力量与传统社会力量的离合互动[J]. 邱涛. 教学与研究. 2012(05)
[7]信息传递与五四运动[J]. 董振平. 齐鲁学刊. 2010(02)
[8]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J]. 江沛. 史学月刊. 2001(04)
[9]近八年来国内罢工的分析[J]. 陈达.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26(01)
本文编号:3681548
【文章页数】:16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息传播技术与五四运动[J]. 熊玉文. 社会科学动态. 2018(07)
[2]政争、舆论与五四——以研究系为中心探究[J]. 王珣,李翔. 贵州文史丛刊. 2017(01)
[3]“政治之利器”:通电与近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变迁[J]. 夏维奇.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4(09)
[4]政争、传媒与五四运动起源[J]. 熊玉文. 求索. 2012(11)
[5]巴黎和会、谣言与五四运动的发生[J]. 熊玉文. 民国档案. 2012(04)
[6]五四运动的领导权:进步政治力量与传统社会力量的离合互动[J]. 邱涛. 教学与研究. 2012(05)
[7]信息传递与五四运动[J]. 董振平. 齐鲁学刊. 2010(02)
[8]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J]. 江沛. 史学月刊. 2001(04)
[9]近八年来国内罢工的分析[J]. 陈达.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26(01)
本文编号:3681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681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