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建宁县墟市的空间分布——兼论施坚雅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04 14:52
民国时期,建宁县的墟市在清中叶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墟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规模差异,形成三级市场;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向上游与偏远山区扩张。笔者对其发展规模与空间分布进行考察,可知施坚雅模式中对各级中心地与市场的等级划分、近似于正六边形的市场空间分布模型以及周期性与集期等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民国时期建宁县的墟市。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民国时期建宁县墟市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二、民国时期建宁县墟市的层级划分
三、民国时期建宁县墟市空间分布
四、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J]. 任放. 历史研究. 2001(05)
[2]闽台地区传统社会的地域化群体[J]. 张金颖.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0(01)
[3]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场体系[J]. 王卫平.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8(04)
[4]传统中国的市场与社会结构——对施坚雅中国市场体系理论和宏观区域理论的反思[J]. 刘永华.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3(04)
本文编号:3685234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民国时期建宁县墟市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二、民国时期建宁县墟市的层级划分
三、民国时期建宁县墟市空间分布
四、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J]. 任放. 历史研究. 2001(05)
[2]闽台地区传统社会的地域化群体[J]. 张金颖.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0(01)
[3]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场体系[J]. 王卫平.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8(04)
[4]传统中国的市场与社会结构——对施坚雅中国市场体系理论和宏观区域理论的反思[J]. 刘永华.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3(04)
本文编号:3685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68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