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安徽旅沪同乡会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8 11:38
  自开埠后,上海经济发展迅速,一跃崛起为全国工业、商业和金融中心,外地大量人口涌入上海。这些移民短时间内难以融入上海社会,缺乏归属感,为了较快适应上海社会,移民在上海建立起地缘性的同乡组织团体,以寻求同乡帮助,获得归属感。安徽旅沪同乡会便是其中之一,其组织结构和活动均体现了近代化色彩,反映了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国非盈利型的中间型社会团体组织的面貌。安徽旅沪同乡会于1923年正式建立,其建立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既有社会背景,又有社会团体组织背景,伴随着皖省旅沪同乡的主观努力而建立,是中国近代化社会变迁的产物。组织机构方面,同乡会的人事制度经历了从合议制、执监制到理监事制的转变,不断科学、民主化;会员拥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主要通过分组征求得来,会费则有一套严密的筹集措施,会员会费的征收保证了同乡会的正常运转、职能的充分发挥和活动的顺利展开。安徽旅沪同乡会积极关照在沪安徽同乡,对难民进行救济,援助同乡、协助同乡维权,并为皖省贫苦子弟创办学校,以解决其教育问题;关于安徽政治军事方面,积极策划废督裁兵、划婺归皖运动,以维护皖省前途;关于皖省经济政策问题方面,反对捐税政策,提倡禁烟,为同乡发展提供...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关于会馆、公所的研究
        2.关于同业公会的研究
        3.关于旅沪同乡会的研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1.理论
        2.方法
一、安徽旅沪同乡会建立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社会团体组织背景
        1.传统会馆
        2.工商同业公会(联合会)
        3.同乡会
二、安徽旅沪同乡会的建立
    (一)安徽会馆、安徽各地区旅沪同乡会成立
    (二)安徽旅沪同乡会的成立
三、安徽旅沪同乡会的组织机构设置
    (一)组织和人事制度
        1.抗战前理评合议制、执监制
        2.抗战后理监事制
    (二)会员和会费
        1.会员
        2.会费
四、安徽旅沪同乡会对在沪安徽同乡的关照
    (一)救济难民
    (二)援助同乡
        1.请求抚恤金
        2.寻找失踪同乡
        3.法律援助
    (三)创办私立上海安徽中学
五、安徽旅沪同乡会与安徽政治、军事
    (一)废督裁兵运动
    (二)划婺归皖运动
六、安徽旅沪同乡会与安徽经济政策
    (一)反对捐税政策
        1.反对盐斤、田赋加价
        2.反对米照捐
    (二)禁绝鸦片
七、安徽旅沪同乡会与安徽经济、社会建设
    (一)导淮运动
    (二)助民赈灾
八、关于安徽旅沪同乡会的评价
    (一)安徽旅沪同乡会性质
    (二)特点
    (三)作用及不足
        1.作用
        2.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初工商同业公会规则的制定与修订[J]. 郑成林,董志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2)
[2]民国时期工商业组织纠纷及其解决——以同业公会为考察中心[J]. 马德坤.  兰州学刊. 2016(07)
[3]安徽“废督裁兵”探析[J]. 彭南生,李庆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4]近代工商业组织“自治”性刍议——以同业公会为例[J]. 马德坤.  学术界. 2015(08)
[5]城乡之间:徽州旅沪同乡会的救乡功能[J]. 唐力行.  安徽史学. 2013(01)
[6]徽州旅沪同乡会的社会保障功能(1923—1949)[J]. 唐力行.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7]中国共产党对江淮旅沪同乡会政治动员初探(1925-1949)[J]. 张玲.  社会科学. 2012(02)
[8]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1923—1953)[J]. 唐力行.  历史研究. 2011(03)
[9]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安徽禁烟禁毒述论[J]. 张玮,汪首龙.  安徽史学. 2010(03)
[10]抗战初期在阜阳的一段往事[J]. 刘敬坤.  江淮文史. 2006(03)

博士论文
[1]中间团体在现代国家形成中的政治功能研究[D]. 冯静.复旦大学 2008
[2]民国时期的工商同业公会研究(1918—1949)[D]. 魏文享.华中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温州旅沪同乡会”研究[D]. 方贤.浙江师范大学 2012
[2]歙县旅沪同乡会研究[D]. 戴文.安徽大学 2012
[3]徽宁同乡会研究[D]. 沈树永.上海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87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687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d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