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关中地区工业发展与布局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关中地区工业发展与布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关中位于我国西部,处于四塞之中,在近代交通发达之前,各种工业器材运输不便,投资者亦多裹足不前。加之关中地方多故,灾害连连,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可谓困难重重,百业凋敝。 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关中地区工业发展与布局的阶段性很明显,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在陇海铁路通车关中之前,关中地区新式工业寥寥无几,仅有西安军械制造局、华阴兵工厂、陕西省印刷局、益汉火柴公司等数家。且多集中于西安一地,此可谓关中工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在陇海铁路通车关中之后,由于当时西北地区战略地位的上升及交通之顿感便利,逐渐有实业家于陕投资设厂,其中西安大华纱厂实力最为雄厚,咸阳尧山油厂,西安集成三酸厂,西安华峰、成丰面粉厂亦为荤荦大者。这一时期的近代工业仍然集中在西安。陇海铁路通车关中及公路建设等事业进展,关中工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得到了释放,此一阶段为关中工业发展的抬头期。抗战爆发后,关中地区工业发展及其布局所呈现出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1938年武汉告急,国民政府令各工厂,迅速迁移后方设法增加生产,以利抗战。于是从武汉迁于陕西的工厂有申新纱厂,洪顺机器厂,湖北纱布局等。旋因河南一带沦陷,公路铁道被日军截断,物资无几来源渐感缺乏,而本地需求日增,为谋自给计经政府之提倡协助,兴热心实业者之艰苦努力,各种工业相继增设,较抗战前尤为发达。过去关中工厂多集中于西安市,在此阶段中设立之工厂,则因避免空袭关系,分布各地,尤以陇海铁路及川陕公路沿线为多。除过西安工业大发展之外,宝鸡与同官兴起格外引人瞩目。抗战前宝鸡县的商业中心在虢镇,抗战爆发后宝鸡县城的工商业繁荣程度才超过虢镇。1937年陇海铁路通车至宝鸡,为连接东西部、前线和后方,特别是为战时东部近代企业的西迁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近代要素加速西进打开了方便之门。由于战时工业企业的内迁,政府与民间资本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加之大量移民的涌现,为宝鸡出现了战时工业化高潮提供了充分条件,崛起为新兴的工业城市。战时的同官煤炭业崛起,尤其是同官煤矿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为近代化的煤炭;同时黄堡镇的陶瓷以及建材行业在此时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并开始形成以煤炭、瓷土、石灰石等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煤炭、陶瓷及建材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域雏形已经显现。抗战爆发至胜利为关中工业的发达期,此为第三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1946至解放。经济的破产使得民不聊生,工业分布的格局大致延续着战时情形。 另外各个行业的发展与分布都有自身的特点。从纺织业来讲,关中地区手工业棉纺织业发达的县份,多是棉花输出县,如兴平、礼泉、户县、长安等。其本身拥有家庭纺织业的传统,在战时经济的刺激下,并经过生产工艺以及其他方面的改进后,生产大为发展,除农村妇女仍用旧法纺织外,小规模纱布厂之设立日渐增多,亦渐进为工场手工业,出现手工纺织业的区域性集聚现象。全面抗战爆发后,关中内迁或新建的纺织企业为数颇多,宝鸡成为新兴的机器棉纺织业中心。机器纺织企业集中在陇海铁路沿线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地。这不能不说是铁路沿线城镇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引以致之。从煤炭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它的发展过程中交通是否便利尤其是铁路修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官煤炭业发展成为关中能源供应基地而韩城煤炭产业的相对衰落恰恰说明了这一论点。陶瓷业所需原料与煤炭都集中分布在的同官、韩城、澄城等地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丰富的矿物资源为发展陶瓷工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陶瓷业与当地采矿业互为倚靠,共同发展。砖瓦业所需原料分布较广,而水泥业需要石灰石以及粉土来做原料。加之砖瓦业对煤等燃料的需用量相对原料较少,这就使得砖瓦业工厂布局多以接近消费市场为主,其布局呈现出分散分布的特点;而水泥业则分布在石灰石等原料丰富的地域,若接近煤矿当然是更佳区位,同官和白水的水泥业发展最早。 从食品加工业来讲,机制面粉业集中分布在西安、宝鸡两市。榨油业呈现出”小分散、大聚集”的分布特点,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集中分布在西安、咸阳及周边各县的产业格局。从日化工业来讲,造纸业集中分布在原料丰富接近消费地的溪谷及河流沿岸地区,如长安、蒲城等地。火柴业、皂烛业则集中在西安、宝鸡两市,这为了更好的保证原料供应与接近消费者,并利用其交通区位的优势条件。关中制革业的中心原为大荔,后因兵灾急剧衰落。而此时西安的制革业发展起来,且多数的加工工厂及作坊采用了新式制革方法,旧式的制革方法逐渐被淘汰。至抗战时期,西安已成长为关中新的皮革制造业的中心地,其中心地位在战时得到了加强。
【关键词】:关中 民国 工业 发展 布局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29;K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图表目录9-10
- 绪论10-22
- 一、 选题研究的意义与范围10-11
- 二、 相关研究成果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1-15
- (一) 相关研究成果11-14
- (二)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4-15
- 三、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及结构15-16
- 四、 关中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条件16-22
- (一) 关中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16-17
- (二) 关中地区的社会历史条件17-22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的棉纺织业22-40
- 第一节 关中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背景因素22-23
- 第二节 关中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23-36
- 一、 抗战前关中地区机器棉纺织业的发展与布局24-28
- 二、 抗战爆发后关中地区机器棉纺织业的崛起与布局28-32
- 三、 关中地区手工棉纺业的发展与布局32-36
- 小结36-40
-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关中采煤业40-52
- 第一节 民国关中煤炭资源勘探与采煤业的分布40-47
- 一、 关中煤炭资源的勘探40-41
- 二、 民国关中采煤业的分布及其变迁41-47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中煤业发展及其近代转向47-50
- 一、 煤矿开采技术进步47
- 二、 煤矿经营方式的变革47-50
- 小结50-52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关中地区食品与日化工业52-68
- 第一节 食品加工业52-59
- 一、 面粉业52-56
- 二、 榨油业56-57
- 三、 酿酒业57-59
- 第二节 日化工业59-66
- 一、 火柴业59-62
- 二、 造纸业62-65
- 三、 皂烛工业65-66
- 小结66-68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的机器工业及其他工业68-84
- 第一节 机器制造工业68-72
- 第二节 陶瓷与建材工业72-75
- 一、 陶瓷业72-74
- 二、 建材业74-75
- 第三节 化学工业75-82
- 一、 制药工业等基本化学工业75-78
- 二、 酒精工业78-79
- 三、 制革业79-82
- 小结82-84
- 结论84-88
- 参考文献88-98
- 致谢98-10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军利;铁路与近代陕西的商品经济[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刘俊华;抗战时期的同官煤矿[J];当代矿工;1996年05期
3 李为;历史时期中国造纸业的分布与变迁[J];地理研究;1983年04期
4 诸葛达;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及其对大后方工业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齐福霖;试论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合作运动[J];民国档案;1998年02期
6 刘正美;抗战前的西北交通建设[J];民国档案;1999年02期
7 叶春红;;试论抗战时期中国西部工业之进步[J];民国档案;2006年03期
8 张文琳;抗战期间陕西(国统区)公路建设的发展及其功用[J];西北史地;1997年03期
9 魏丽英;;论近代后期西北农村经济的破产及其主要原因[J];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05期
10 魏丽英;论近代西北市场的地理格局与商路[J];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雨新;论民国中期关中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南移[D];西北大学;2006年
2 王静;陇海铁路与关中城镇发展关系研究(1912~1945)[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关中地区工业发展与布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88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