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维吾尔民俗活动中的驱邪逐疫性表演及其发展

发布时间:2018-03-28 00:21

  本文选题:古代维吾尔 切入点:民俗活动 出处:《四川戏剧》2011年05期


【摘要】: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其地方戏——"维吾尔剧"①也成为中国戏剧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维吾尔剧"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形成,在形成期,维吾尔剧就相当成熟,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此,本人做了近六年的田野调查工作,初步认为:在维吾尔民间,广泛存在着诸多丰富的(戏剧)表演元素。"维吾尔剧"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能以成熟的风貌展现于舞台并为维吾尔民众所喜闻乐见,与维吾尔民俗活动中长期的戏剧性积淀有着不可分割的传承关系。
[Abstract]:A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has also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hinese dramatic culture as well as its local drama, "Uygur Drama," which was formed around the 1930s. During its formative period, Uygur opera was quite mature, which is a subject worth studying. In this regard, I have done field work for nearly six years, and I preliminarily believe that: in the Uyghur folk, There are a lot of rich acting elements. Uyghur drama can be displayed in a short time in a mature style and enjoyed by the Uighur people. And the Uygur folk custom activity long-term dramatic accumulation has the inseparable inheritance relation.
【作者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
【基金】: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科研成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青年项目《维吾尔民俗戏剧文化研究》[课题编号:11CB081]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K89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能;席勒论戏剧的人类学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骆惠珍;解读维吾尔族宗教民俗[J];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贺萍;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变述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向丽;审美制度:日常生活的讲述者——以广西那坡县黑衣壮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廖杨;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6 王宇;;论五色审美观与中国古代色彩符号的历史嬗变[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年04期

7 程地宇;寻找失落的神草——关于■草的考释[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陈龙海;“线的艺术”的文化寻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斯钦朝克图;生殖器名称与自然崇拜──以蒙古语为例兼论北方诸民族语言与文化关系[J];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10 董晓波;;裕固族乡村家庭变迁调查——以肃南县红石窝乡巴音村为例[J];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尼瓦尔.赛买提;维吾尔民间禁忌研究[D];新疆大学;2001年

2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贺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5 贺萍;西部大开发与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常志刚;基于光视空间概念的光与空间一体化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7 闫文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8 廖冬梅;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新疆社会发展之关系[D];新疆大学;2006年

9 张国云;维吾尔人宗教生活的人类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丁克家;当代甘宁青城市化进程中的伊斯兰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冰;巴厘戏剧与西方现代派戏剧[D];厦门大学;2002年

2 陈怡琳;藏戏近几十年来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沈越;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艺术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素萍;缪斯的功绩——文艺起源与审美的女性因素[D];中南大学;2004年

6 郭红彦;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统传承模式及其当代思考[D];河南大学;2005年

7 陈艳蓉;游戏精神观照下的幼儿艺术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钱松;清末至民国基督教在新疆的传播[D];新疆大学;2005年

9 杨超;论冷战后中亚五国伊斯兰教复兴与新疆的安全和稳定[D];新疆大学;2005年

10 谭秀华;中国旧石器时代艺术初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少钧;;试论十一世纪维吾尔语的语言特点——学习《突厥语大辞典》第一卷[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Z1期

2 海峰;古代维吾尔人名特点[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叶少钧;;试论十一世纪维吾尔语的语言特点——学习《突厥语大辞典》第一卷[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S1期

4 叶少钧;;古今维吾尔语语音初探[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S1期

5 叶少钧;;古今维吾尔语语音初探[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6 布海热·阿布来提;浅谈古代维吾尔语动词语态[J];语言与翻译;1997年03期

7 卡生木江;从《福乐智慧》看古代维吾尔文化的多元性[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8 郎樱;;论维吾尔英雄史诗《乌古斯传》[J];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03期

9 ;巴斯克人呐喊过节[J];国际新闻界;1992年03期

10 曹志耘;口彩初探[J];民俗研究;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大同;;玉皇信仰的起源及其与民俗活动的关系[A];闽台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2 丹桔·青新;;千姿百态 情趣隽永——元宵节俗浅谈[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3 赵晓梅;;明清北京公共空间什刹海的绿化与民俗活动[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跃忠;;影戏与民俗关系论略[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5 韩晓时;;民俗资源与创意产业[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2010年

6 吕清义;;论福建侨乡民俗的特性及其作用[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7 刘景亮;;散落在民间的戏剧活化石:民俗戏剧[A];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魏遐;汤蓉岚;;区域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开发——兼台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设想[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9 马达学;;青海民俗与巫傩文化[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李新华;;怀念山曼先生[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陕西记者 黄晓峰;户县上演乡村“龙虎门”[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记者 熊明;云南民俗活动异彩纷呈[N];云南日报;2008年

3 杨富学;道教对古代维吾尔人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2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张广瑞;勿把活民俗变成死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温蕊;民俗专家盘点春节错民俗[N];北京科技报;2006年

6 刘雪梅邋田雨震;百年敛巧饭 邻里万家欢[N];中国民族报;2008年

7 山东记者站 赵培霞;山东民俗活动唱主角[N];中国旅游报;2002年

8 田兆元;民俗活动不应作秀[N];文汇报;2004年

9 刘雪梅 田雨震;新春共享“和谐宴”[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温都;民俗活动“拦街福”被注册商标[N];经理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统霞;被表述的民俗艺术[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2 毛忠;明代弋阳诸腔与民间文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潘丽;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胡娟;龙舟竞渡流变历程中的现代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6 肖学俊;西迁背景下的锡伯族戏曲“汗都春”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7 王剑;美学视野中清明节日民俗的整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帕尔哈提·吐尔逊;察哈台维吾尔文经典文献《莱丽与麦吉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柳逸善;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余颖;村庄·民俗·民间美术[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韬;宋代木版画中的民俗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2 文茹;西安鼓乐社及其民俗活动考察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8年

3 茅正圆;回归民俗的生活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海华;论唐代寒食清明诗[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永健;桐柏皮影戏音乐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单红莉;基于年文化的现代艺术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磊;中西方双簧乐器演奏艺术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王润平;甘肃省少数民族民俗活动中的养生健身行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9 张冠男;传统的再发现[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袁静;旬阳蜀河镇会馆建筑及其民俗曲艺文化的研究与保护[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73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673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0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