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区域史视角与边疆研究——以“天山史”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31 15:54

  本文选题:边疆 切入点:中国 出处:《学术月刊》2013年06期


【摘要】:关凯认为从文化的角度反思"边疆"概念,分析这一概念在当下语境中的文化指向及其意义,可以揭示其所包含的指涉民族国家建设工程的政治意涵。纳日碧力戈认为萨满巫觋可在意象中超越"中土"的盈缩,也可在隐喻中打造公民和谐、人群团结的共同"语法",重构勾连南北中国的意识形态根基。王东杰认为中国又并非一个完全自足和封闭的叙述单位,其内部的诸多历史现象,必须采用多个文明视域以观察中国史。韦兵认为历史上天下的"弹性"兼容多维度、多层面的表达和实践,既包括把众多族群绾合在一起的"一",也有保留相对独立的"多",提供给夷、夏互动极其宽裕的回旋余地。天下的夷狄一维,使中国能实现连续性的"广土众民",这是一种完整的中国历史经验。黄达远认为可以通过天山这一历史"主轴",可以重新认识以天山为背景的各种事件,从其中的"变"与"不变",理解新疆史及其演变。
[Abstract]:Guan Kai believes that reflect the "frontier" concept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 analysis of this concept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can reveal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refers to the related engineering. Na Zbirigo think beyond the "Middle Earth" Shaman wizard's profit in the image can also create a harmonious civic contraction in the metaphor, common people "grammar" unity, Goulian north and South Chinese reconstruction foundation of the ideology. Wang Dongjie thinks that Chinese is not a completely self-contained and closed narrative units, many historical phenomena inside, must use multiple perspective to observe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China Wei soldiers think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elasticity" compatible with multi dimensions, the expression and practice of multi levels,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ethnic groups mingled together "one", also have to keep relatively independent "more", for Yi, Xia extremely ample leeway interactive world. People make China one-dimensional, can realize the continuity of "this is a kind of a vast territo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Chines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complete. The Tianshan yellow far this historical" shaft ", can we understand in Tianshan Mountain for a variety of background events, from which the" change "and" change ",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Xinjiang and its evolution.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边疆热点地区城市民族关系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11&ZD059)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K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彩云;;论清代西域诗中的天山意象[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潘志平;;区域史研究的考察——以中亚史为例[J];史学集刊;2011年02期

3 鲁西奇;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4 许檀;;清代山西归化城的商业[J];文史哲;2009年04期

5 黄达远;;在古道上发现历史:拉铁摩尔的新疆史观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廖华生;;清代蚺城的约保[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3 徐建国;;近代民信局的寄递网络研究[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4 王日根;肖丽红;;《莆田人民公控蒋唐佑呈稿》所见清末生员与恶吏的斗争[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5 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郭京湖;张亮;;晚清民间组织强势介入城市事务原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马丹丹;;匪患冲击下的民间宗教重建——十一联保的启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赵世瑜;京畿文化:“大北京”建设的历史文化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陈平原;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10 徐建平;;清末直隶行政区划改革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继清;曹坤梓;;黄泛平原“水域古城”类型与特色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林星;;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演变[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慧芝;朱士光;;宋代太原城址的迁移及其地理意义[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冯贤亮;;舟船交通:明清太湖平原的环境与人生[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5 王健;;明清苏松地方官员祠祀活动的内容、实践及影响[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6 刘学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7——一个“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7 王铭铭;;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8 袁剑;;清代中国的“边疆性”及其现代意义[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9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10 徐新建;;“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7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关亚新;清代辽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杨馥源;政府间关系与城市治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焦徽;衡阳城市现代化进程研究(1840-1949)[D];湘潭大学;2010年

3 曾祥祯;抗战时期泰和市政建设与管理研究(1939-194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音;出口农产品质量、农户农药施用行为与种植规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杨莲;近代芜湖与皖江地区农村经济(1876—1936)[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志仪;饶河流域典型徽州传统村镇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与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8 罗臻辉;历史文化地理视野下的清水祖师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聂建顺;人文关怀:民间信仰之本[D];中原工学院;2011年

10 田小红;新疆尉犁营盘墓地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广达;碎叶城今地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5期

2 杨镰;;内陆亚洲的变局与均衡[J];读书;2007年03期

3 傅怡静;从生活家园到精神家园——就“青山”“空山”意象看王维诗境的本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肖体仁;试论毛泽东诗词中的山[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5 何志;从清初到抗日战争前夕的呼和浩特商业[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1年00期

6 杨选第;清代呼和浩特地区工商杂税[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7 杜晓黎;归化城与蒙古草原丝路贸易[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Z1期

8 潘志平;;区域史研究的考察——以中亚史为例[J];史学集刊;2011年02期

9 黄达远;;清代中期新疆北部城市崛起的动力机制探析[J];西域研究;2006年02期

10 许建英;;拉铁摩尔对中国新疆的考察与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晔;试评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建新;边疆研究三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01期

2 贾宁;美国史学界关于清代早期边疆研究的新发展[J];清史研究;1995年02期

3 单世联;;拒绝“普遍”的悲剧——评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J];文艺研究;2006年05期

4 ;品书[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8年02期

5 刘泰然;陈雪;;文化自觉:实现全球伦理“文化政治”的必然选择[J];天中学刊;2010年04期

6 边师;硕果累累的边疆研究者吴丰培先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02期

7 李军平;;中国边疆建设研究——以林耀华的边疆研究为例[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马大正;关于边疆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01期

9 汪洪亮;;中国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20世纪30-40年代边政学的兴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徐静;;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认同危机的思考[J];沧桑;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冯天喻;;在“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A];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韩琦;;为什么独立后的西属美洲没有建成统一的联邦国家?[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胡志宏;;西方汉学边疆研究的理论取向和价值关怀[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邹小站;;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6 刘永丽;;“民族国家”想象与上海——晚清政治小说中的上海书写[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刘春荣;;全球化与政治策略[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8 刘拥华;;游离的全球化与全球化政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9 沈洁;;革命与颠覆旧秩序:激进民族主义氛围中的反迷信叙事[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冯友兰;;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晓萍;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认同的危机[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李云龙;关注:21世纪民族国家的命运[N];中国民族报;2002年

3 民族所 刘泓;欧盟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蒉莺春;民族国家会消亡吗?[N];经济观察报;2003年

5 李明浩;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李明浩;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未来[N];中国民族报;2003年

7 李明浩;自治:前民族国家状态下的一种普遍现象[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纳日碧力戈 复旦大学;文明、民族、国家:流动的边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王建娥;移民问题对民族国家观念及制度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俞可平;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震;美国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双重构建(1776-1867)[D];吉林大学;2013年

2 裴自余;国民国家与民族国家的融合:中国思想脉络中的张君劢之国家观念研究(1919-1938)[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保国;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朱耀辉;城市文明与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D];复旦大学;2003年

5 刘杰;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刘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李东铁;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国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郑丽丽;“病”与“药”——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D];南开大学;2009年

9 谭志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学的使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翟金秀;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当代西欧民族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颖;英国近代民族国家的成因[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白霞;民族国家与超越民族国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岳桥青;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职能的嬗变[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嘉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高校边政研究述论[D];兰州大学;2012年

5 汪洪亮;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运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海健;新亚细亚学会与抗战时期的边疆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7 董亦佳;马克思主义的滋养与后现代文艺的更生[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吴能武;后民族结构与世界公民社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江玉华;理性精神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娟;法律全球化语境下法律移植呈现出的新特点[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91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691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6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