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有关青藏高原碉楼的传说与民俗事象

发布时间:2018-04-08 16:54

  本文选题:青藏高原 切入点:碉楼 出处:《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碉楼是青藏高原地区与藏民族历史密切相关的古老文化孑遗。本文根据前人调查并结合实地考察,对碉楼分布地区当地民族中有关碉楼的种种传说与民俗事象进行了系统汇集,着重讨论了碉楼的起源传说、碉楼传说与相关民俗事象以及碉楼的象征意义,认为这些民族志材料对深入认识青藏高原碉楼历史面貌与文化内涵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Abstract]:Diaolu is an ancient cultural relic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y of Tibetan nationality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Based on the previous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collection of various legends and folklore related to the diaolu among the local ethnic groups in the distributed areas of the diaolu, with emphasi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and legends of the diaolu.The legends and related folklore of the towers and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the towers are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inspiration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tower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分类号】:K8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夏格旺堆;西藏高碉建筑刍议[J];西藏研究;2002年04期

2 张先进;嘉绒藏寨碉群及其世界文化遗产价值[J];四川建筑;2003年05期

3 石硕;刘俊波;;青藏高原碉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邹立波;一个“边缘”族群历史与文化的考察[D];四川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波;;作为世界想象的“高楼”[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石硕;刘俊波;;青藏高原碉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臻赜;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毛良河;嘉绒藏寨建筑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刘长存;甘孜州东南部藏族民居形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孙吉;岷江上游历史文化景观与环境动因[D];四川大学;2006年

5 邹立波;一个“边缘”族群历史与文化的考察[D];四川大学;2006年

6 侯献国;文化遗产与丹巴碉楼[D];四川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钱永平;;羌族碉楼的建造及其文化解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多尔吉;嘉绒藏区碉房建筑及其文化探微[J];中国藏学;1996年04期

3 石硕;附国与吐蕃[J];中国藏学;2003年03期

4 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石峰;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类型及其形成原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7 张国雄;中国碉楼的起源、分布与类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任浩;羌族建筑与村寨[J];建筑学报;2003年08期

9 刘亦师;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其特征[J];建筑学报;2004年09期

10 孙宏开;试论“邛笼”文化与羌语支语言[J];民族研究;198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晓东;吴辛欣;;法国女士钟情中国古碉楼[J];国际人才交流;2006年02期

2 ;开平碉楼群[J];科学大观园;2008年18期

3 余玉晃;开平侨乡独特的建筑文化[J];广东史志;2002年02期

4 琳达;“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羌寨[J];建筑知识;2005年06期

5 吴就良;邱英;;寻找古老而独具侨味的历史——开平碉楼[J];广东党史;2009年05期

6 ;编者的话[J];华夏人文地理;2001年06期

7 陈小邛;走进原始父系部落[J];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2002年04期

8 刁铭;谭伟强;;开平碉楼申遗幕后[J];中华遗产;2007年06期

9 黄景良;黄跃雷;;五代碉楼情[J];中华文化画报;2007年09期

10 邱镇尧;;千碉王国看碉楼[J];传承;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镱锂;郑度;包维楷;谢高地;摆万奇;李双成;沈振西;;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张省举;;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取得的认识(摘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3 王天津;;建立青藏高原环境资源产业 规范运作流域生态补偿机制[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朱元清;石耀霖;沈显杰;;青藏高原热演化过程中的主要控制因素[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5 ;序言[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5)——岩石、构造地质[C];1983年

6 沈显杰;;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模型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40周年所庆论文集[C];1990年

7 江远;南文渊;;实施生态区划和重点开发的战略——青藏高原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之一[A];生态环境与民族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吴统文;钱正安;;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的空间分布型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何媛媛;李正山;范莉;李云松;;青藏铁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康世昌;张拥军;秦大河;任贾文;Bjorn Grigholm;Paul Mayewski;;近期青藏高原长江源区急剧升温的冰芯证据[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漫话西藏传统房屋建筑[N];西藏日报;2006年

2 ;碉楼水底沉睡44年“醒”无恙[N];广州日报;2003年

3 杨寿德、秦滑;青藏高原在移动[N];人民日报;2005年

4 宋石男;“这些古老的碉楼属于全世界!”[N];四川日报;2004年

5 姜辰蓉;青藏高原水环境恶化加剧[N];西部时报;2005年

6 杨素筠 曾凯 记者 毛莎;直波碉楼抢救保护工程开工[N];阿坝日报;2008年

7 胡佐斌 范家立 本报记者 付晓敏;岳池太平寨:碉楼在这里成群[N];广安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丁当 陈雄桦 何岩;美丽的传说 神奇的开平[N];民营经济报;2008年

9 兴乐 符信;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功臣获表彰[N];南方日报;2008年

10 高捷 年志礼;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N];西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在志;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3 武胜利;基于TRMM的主被动微波遥感结合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4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5 夏忠欢;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8年

6 潘卫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2年

7 刘继梅;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独一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8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9 王东;青藏高原水生植物地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10 金园庭;青藏高原沙蜥的进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霞;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俞国权;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尚大成;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耿艳;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5 王跃男;夏季青藏高原热力过程对长江中下游降水低频振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周海儒;青藏高原特种旅游开发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长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4年

8 戴晓燕;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与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鲁萍丽;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湖泊变化的遥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赵尚民;基于遥感和DEM的青藏高原数字冰缘地貌提取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22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722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9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