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中的房长及其权力

发布时间:2018-05-24 06:33

  本文选题:徽州 + 宗族 ; 参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摘要】:房长是族长之下徽州宗族领导层的重要成员,根据宗族内部分层管理的制度设计,他们对宗族内外事务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对所在房乃至宗族的内部管理和运作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中房长的权力主要包括族内行政事务管理权、族内经济生活监督控制权、宗族对外交涉权等。房长尽管拥有权力,但若玩忽职守、发生闪失,要负一定的连带责任。对过失房长等宗族领导层成员的惩戒,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遏制宗族自治中的不利因素,使徽州宗族沿着稳定有序的轨道向前发展。
[Abstract]:The head of the house i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Huizhou clan leadership under the clan leader.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of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within the clan, they have certain control over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ffairs of the cla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house and even the cla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power of the Huizhou clan chief of the middle house mainly included the power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clan, the control of the economic life supervision and the power of the clan to deal with the foreign affairs. In spite of his power, the householder should bear joint and several liability if he neglects his duty and loses his dut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punishment of the members of the clan leadership, such as the negligent house leader, will help to contain the unfavorable factors in the clan autonomy and make the Huizhou clan develop along the track of stability and order.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7CZS00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80440574)
【分类号】:K295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关系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赵华富;论当代徽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周致元;;明代徽州官府与宗族的救荒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李琳琦;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萧放;;明清家族共同体组织民俗论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姚邦藻,每文;徽州古祠堂特色初探[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徐越,方光禄;清末和民国徽州民间的经济互助——以徽州会书为中心[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刘淼;传统农村社会的宗子法与祠堂祭祀制度——兼论徽州农村宗族的整合[J];中国农史;2002年03期

8 常建华;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J];中国史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海滢;明代山东教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石峰;组织参与的力量性与缺失性替补[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椺;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关系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6 赵峗;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D];复旦大学;2005年

7 宗韵;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孟凡玉;假面真情[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宋长琨;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红;清代典权制度初步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张娟娟;家法族规在明清法律体系中的地位[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3 周惊涛;明清徽商与江浙地区的文教事业[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4 吴丽丽;论徽商的四民观[D];安徽大学;2005年

5 王玉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演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6 李绪龙;明清时期宗族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王刚;清代江南地区健讼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杜刚;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9 赵懿梅;试论徽商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整合[D];安徽大学;2006年

10 王玮;试论明清徽州宗族的道德教化[D];安徽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昌宜;;明清徽州的职业教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蒲霞;;朱同《新安志》的价值及其利用[J];徽学;2010年00期

2 赵华富;;歙县棠樾鲍氏宗族调查与研究[J];徽学;2010年00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卞利;;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杜诚;;复刊词[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胡萍;;徽州地名考辨[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卞利;;徽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蒲霞;;《永乐大典》所辑《新安志》研究[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鲍义来;;黄宾虹与“徽学”的提出[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周礼;范成梅;;徽商与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唐力行;;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值得深入考察的徽州古村落宅坦[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菁霞;千山夕阳:王振忠谈徽州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江志伟;徽州年俗讲究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贺为才;区域经济发展的史鉴:徽州与徽商[N];安徽经济报;2004年

4 贺为才;区域经济发展的史鉴:徽州与徽商[N];光明日报;2004年

5 张小平;徽州族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6 贺为才;从徽商盛衰谈科学发展观[N];安徽日报;2004年

7 卫晓亮 徐佛莲 陈文 金嗣发;松涛依旧 青史生辉[N];黄山日报;2006年

8 方念裕;旧中国 徽商CEO[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吴文尚;儒商梦绝:徽商潮落潮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10 邓炯;明清时期的徽州书院[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建木;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谢冬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管理者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梅立乔;明清徽州城镇初探[D];安徽大学;2003年

3 刘道胜;徽州旧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玉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演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陈加林;吴趋汪氏家族与近代苏州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甜;明清时期宁国府旌德县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D];复旦大学;2009年

7 杜刚;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8 林源西;近代两湖族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8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928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1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