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村落变迁与妙峰山香会浮沉——京西古城村秉心圣会研究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8-06-10 09:37

  本文选题:妙峰山 + 香会 ; 参考:《民俗研究》2011年03期


【摘要】:京西古城村秉心圣会从兴到衰的命运反映出村落变迁与妙峰山香会浮沉的复杂关系。最初,秉心圣会承载着古城村人祈福求善的心理期求。随着村落面临城市化的巨大压力,秉心圣会成为古城村人追忆村庄生活并表达利益追求的纽带,人们在积极投身香会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出强烈的村庄意识,这成为民俗文化延续的心理动力。在村落拆迁的现实面前,秉心圣会的传统民俗活动逐渐难以为继,"非遗"陷入名实难副的困境。秉心圣会的兴衰浮沉,反映出当下"非遗"保护面临的困境,也为探讨妙峰山香会文化的未来提出了迫切要求。
[Abstract]:The fate of the ancient city village of Jingxi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reflect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village changes and Miaofengshan incense club. At first, the heart of the heart will carry the ancient city village people pray for good psychological period. With the great pressure of urbanization in the village, the Beng Xin Sheng Hui has become the link for the village people to recall the village life and express the pursuit of interests. People have aroused a strong sense of village in the process of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incense Club. This becomes the psychological motive force that folklore culture continues. In the face of the reality of village demolition, the traditional folklore activities of the spiritual Society are gradually difficult to continue, and the "non-posthumous" is in a difficult predicament.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hurch reflect the plight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present "non-legacy", but also put forward an urgent need to explore the future of Miaofengshan Xianghui culture.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分类号】:K8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效群;社会声望:民间花会人士的价值追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刘魁立;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4 吴效群;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研究史[J];民俗研究;2002年03期

5 韩书瑞(Susan Naquin),周福岩 ,吴效群;北京妙峰山的进香之旅:宗教组织与圣地[J];民俗研究;2003年01期

6 吴效群;建构象征的“紫禁城”——近代北京民间香会妙峰山行香走会主题之一[J];民俗研究;2005年01期

7 田承军;碧霞元君与碧霞元君庙[J];史学月刊;2004年04期

8 吴效群;;北京碧霞元君信仰与妙峰山庙会[J];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01期

9 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01期

10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谦;吴昊潼;;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2 张劲松;万金玲;;城中村改造中的多元主体互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3 宋燕鹏;张素格;;石家庄市“城中村”村落文化调查研究之一——裕华区槐底村民间信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4 李莉莉;程胜高;高建军;;城中村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5 肖世忱;马春丽;;重庆市都市圈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状况研究——以渝中区“棒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6 梁卫华;刘泽桢;;安康汉调二黄保护刍议[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刘一苏;刘喜广;刘朝晖;;我国“城中村”改造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0期

8 贾少涵;崔嘉欣;褚宝良;;“城中村”社区的特点与转型对策[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刘国石;;满族“双语”教育教学改革蠡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王云庆;赵亚敏;;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北京档案;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林川;;信息“社会”:理论、现实、模式、反思[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邹红亮;李家军;;对咸嘉新村失地农民的困境和安置出路的探讨[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会暨青年学术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兰绍英;;民间体育中的吉祥文化[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章宏伟;;毛晋刻书活动考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5 栾成显;;赋役黄册与明代等级身份[A];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高寿仙;;明代北京营建事宜述略[A];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何力;;明清时期北京的对外贸易[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8 尹钧科;;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9 吴文涛;;永定河流域的名山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10 孙冬虎;;门头沟区地名的形成过程与变迁轨迹——作为永定河文化载体的门头沟地名(上)[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春晓;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汪小虎;明代颁历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吉灿忠;武术“文化空间”论绎[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4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5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巍;移民社会的文化记忆——辽宁民间社火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潘怿晗;皇家园林文化空间与文化遗产保护[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卢健松;自发性建造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D];清华大学;2009年

9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陈双;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靓;抚顺市棚户区改造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刘兵;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立;绛州鼓乐传承情况的考察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建清;欠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适应模式和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5 苑岚冰;普通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行性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睿;中华老字号食品包装设计的改进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9年

7 尤海平;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易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9 杜旭东;城中村的空间变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刚;龟兹石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振宇;“法天而行”:董仲舒天论新识[J];孔子研究;2000年05期

2 ;乾隆初年整饬民风民俗史料(下)[J];历史档案;2001年02期

3 赵世瑜;;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J];历史研究;1992年05期

4 吴效群;北京碧霞元君信仰与妙峰山庙会[J];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01期

5 吴效群;妙峰山:北京的香会组织及其“政治”活动[J];民俗研究;1998年02期

6 刘梦琴;石牌流动人口聚居区研究——兼与北京“浙江村”比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05期

7 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J];社会学研究;1993年05期

8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年04期

9 唐灿,冯小双;“河南村”流动农民的分化[J];社会学研究;2000年04期

10 周大鸣,高崇;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明成;妙峰山香会的世俗价值[J];民俗研究;1996年02期

2 吴效群;妙峰山:北京的香会组织及其“政治”活动[J];民俗研究;1998年02期

3 王晓莉;妙峰山的茶棚[J];民俗研究;2002年01期

4 吴效群;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研究史[J];民俗研究;2002年03期

5 韩书瑞(Susan Naquin),周福岩 ,吴效群;北京妙峰山的进香之旅:宗教组织与圣地[J];民俗研究;2003年01期

6 张鸣;爬上妙峰山看“村民自治”[J];读书;2001年11期

7 常华;漫话妙峰山文化[J];北京档案;1998年02期

8 刘铁梁;春游妙峰山忆钟老[J];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9 郗志群,李海荣;妙峰山第十届传统春香庙会调查报告[J];民俗研究;2003年01期

10 陈建功;民俗先驱──元胎先生[J];炎黄春秋;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强瑛;;踏访妙峰山[A];茶香铺就成长路——小茶人十周年纪念册[C];2003年

2 吕英凡;;北京金顶妙峰山香会简述[A];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3 曹玉亭;刘东;陈丽华;;山区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初探——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为例[A];2003年北京“水与奥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吴效群;;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紫禁城”——清代北京地区的碧霞元君信仰与妙峰山庙会[A];山岳与象征——2001山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吴效群;;妙峰山:民间社会紫禁城的建立[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6 朴赫淳;;近代北京胡同地方社会的演变[A];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吴文涛;;永定河流域的名山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8 吴文涛;;北京山区各区县历史文化资源系列调研报告之五 门头沟[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整合北京山区历史文化资源研究[C];2007年

9 张守玉;刘德泉;;京西寺庙中的神yG供奉[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10 何岩巍;;永定河流域的庙会、香会与大众信仰的层级体系[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 王立东;如何提高妙峰山的旅游吸引力[N];中国旅游报;2008年

2 肖福琴;大姚县妙峰山佛教文化旅游迈新步[N];楚雄日报(汉);2009年

3 荀晓晓;妙峰山玫瑰开发遇难题[N];中国花卉报;2008年

4 李静;万古长留此妙峰[N];北京日报;2006年

5 记者 寇亚琴;妙峰山玫瑰成北京林下经济新亮点[N];中国花卉报;2009年

6 余 宁;民俗研究者要注重田野调查[N];中国艺术报;2005年

7 苏艳丽;“无籽梨”安家门头沟[N];农民日报;2008年

8 陈茁;我省三部著作获奖[N];河南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白智新;采摘旅游亟须组建正规军[N];消费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闫雪静;樱桃沟山民用上双能源[N];北京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江;宋代会社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海荣;北京妙峰山香会组织变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范明燕;王屋山地区的民间香会组织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3 张蕊;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韩龙浩;朝鲜古典文学中的山意象及其文化意味[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张帆;北京顺义大胡营村高跷会调查报告[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6 岳迪;西铁营花钹大鼓文化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姚靖宇;悬挂式独轨交通技术在山地风景区的应用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02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002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6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