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行政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吐蕃行政法研究
【摘要】: 吐蕃王朝是公元七世纪初在我国青藏高原上崛起的一个地方政权。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地位,从第一代君主松赞干布开始,吐蕃政权就大量制定法律,大致在赤松德赞时期,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吐蕃基础三十六制》。吐蕃的法律中包括大量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这是吐蕃政权实现统治的方式和依据,在吐蕃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对吐蕃法律的概况进行简单的梳理,回顾了吐蕃制定法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分析了以《吐蕃基础三十六制》为核心的吐蕃法律体系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并分析了吐蕃法律体系的主要特色。在此基础上,重点通过对散见于权威藏汉文史料中的行政法律现象和行政法规范进行整理,对吐蕃行政法的基本元素进行剥离和归纳,探索吐蕃行政法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和特点。特别是对吐蕃行政法的下列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对有关吐蕃行政法律的五种主要形式渊源进行了总结,它们是:赞普诏令、盟誓、制定法、习俗惯例和宗教法,并分析了它们在吐蕃行政法渊源中的地位;二是对吐蕃时期不同历史阶段行政区划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简单梳理,特别是对目前比较模糊的河西陇右地区的区划展开了初步探索;三是对吐蕃赞普的地位、权力、承袭制度以及吐蕃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与职能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四是对吐蕃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官吏进行分类,对行政官吏的管理措施进行了总结,并对与行政官吏有关的吐蕃告身制度的特色进行了分析;五是对吐蕃政权行政行为的主要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从而指出征收税费、征集兵员、行政奖励、行政处罚和行政给付等是吐蕃政权的主要行政行为;六是对吐蕃行政诉讼的程序和特点等方面的规范进行了简要分析,揭示了吐蕃诉讼的主要特色;最后,在以上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分析了吐蕃行政法的主要特点。 本文试图运用现代行政法的框架,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吐蕃王朝当时的行政管理模式、内容和特点,从而为准确认识吐蕃社会的结构和社会性质、透视其社会现象提供方式和捷径,进而找到一把探索吐蕃社会的钥匙,开辟认识吐蕃社会的新视角。
【关键词】:吐蕃 行政法 行政机构 行政官吏 行政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8;D929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一、引言7-11
- (一) 法律研究对于吐蕃研究的意义7-8
- (二) 关于"吐蕃行政法"这一概念的说明8-11
- 二、吐蕃时期法律概况11-19
- (一) 吐蕃制定法的形成发展11-15
- 1、松赞干布制定法律11-13
- 2、芒松芒赞时期的立法13-14
- 3、赤松德赞时期的立法14-15
- (二) 吐蕃法律体系的结构和特点15-19
- 1、吐蕃法律体系的结构15-17
- 2、吐蕃法律体系的特点17-19
- 三、吐蕃行政法的形式渊源19-24
- (一) 赞普的诏令19-20
- (二) 制定法20
- (三) 盟誓20-21
- (四) 习俗或惯例21-22
- (五) 宗教法22-24
- 四、吐蕃的行政区划24-28
- (一) 吐蕃政权建立前后的行政区划24-25
- (二) 吐蕃政权前期的行政区划25-26
- (三) 吐蕃政权中后期的行政区划26-28
- 五、行政机构的组织与职能28-32
- (一) 吐蕃赞普28-29
- (二) 吐蕃政权中央行政机构与职能29-30
- (三) 吐蕃地方行政机构与职能30-32
- 六、吐蕃的行政官吏32-36
- (一) 行政官吏的分类32-33
- (二) 吐蕃的用人制度33-34
- (三) 吐蕃的告身制度34-36
- 七、吐蕃政权的行政行为36-40
- (一) 征收税费36-37
- (二) 征集兵员37
- (三) 行政奖励37-38
- (四) 行政处罚38-39
- (五) 行政给付39-40
- 八、吐蕃的诉讼40-42
- 九、吐蕃行政法的特点42-46
- (一) 形式渊源灵活多样,赞普诏令、盟誓在吐蕃行政活动中的作用突出42-43
- (二) 吐蕃行政法在性质上体现出封建性的特点43
- (三) 原始宗教色彩浓厚,体现了一些朴素的开明思想43-44
- (四) 行政与军事活动高度关联,政权的军事一极化凸显44-46
- 十、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1
- 后记51-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离;;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行人”、“行人部落”[J];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2 罗润苍;;有益的探索——《敦煌吐蕃文献选》简介[J];西藏研究;1985年01期
3 王维强;;吐蕃盟誓的形式演变及其作用[J];中国藏学;1992年02期
4 金雅声;束锡红;;英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与吐蕃早期文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邹立波;;7~9世纪康区佛教及其特点研究[J];西藏研究;2007年03期
6 侯希文;;汉藏石刻档案比较——以秦朝与吐蕃为例[J];兰台世界;2008年16期
7 王中旭;;吐蕃时期敦煌壁画中天龙八部图像辨认[J];中华文化画报;2009年10期
8 张延清;;吐蕃敦煌抄经制度中的惩治举措[J];敦煌研究;2010年03期
9 张慧;;吐蕃时期赞普的婚姻与继承——吐蕃史读书札记[J];西藏研究;1993年01期
10 周云水;;吐蕃伦理文化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离;;大虫皮考——兼论吐蕃、南诏虎崇拜及其影响[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2 陆离;;有关吐蕃太子的文书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方世荣;孙才华;;体制改革中的执政与行政——关于政策转化为行政法的思考[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学辉;邵长茂;;择恶抑或从善:对中国行政法理论基础人性预设的反思[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永宪;;吐蕃“赫面”习俗的考古学观察[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6 罗桑开珠;;论佛教对吐蕃社会文化的影响[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尧;;吐蕃文献叙录[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8 霍巍;;于阗与藏西:考古材料所见吐蕃时期两地间的文化交流[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陆庆夫;陆离;;试论吐蕃统治郭煌的基层组织[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邓小兵;;媒体监督政府之行政法律关系分析[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娜 安徽省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郭明飞;药品行政法律责任归责原则[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佐藤有希子 东京大学大学院·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 刘晓东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译;毗沙门天像的图像形成于敦煌吐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 吴涛邋通讯员 王红;行政法实务论坛昨在深圳举行[N];深圳特区报;2007年
4 源涞;权威调查勾勒我国行政立法方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5 陈兴碧;措美镇发现吐蕃时期珍贵文物[N];山南报(汉);2006年
6 本报见习记者 唐俊 实习生 奚成月;于安 行政法学前沿的探索者[N];法制日报;2006年
7 唐勇 龙定安;于安:法治的政治[N];人民日报;2005年
8 莫于川邋赵燕;未来五年我国亟需修改制定哪些行政法律[N];法制日报;2008年
9 张树义;行政法律试题分析[N];法制日报;2003年
10 记者 王朝霞;敦煌曾是吐蕃王朝的文化中心[N];甘肃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颖;敦煌莫高窟吐蕃后期经变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2 任小波;吐蕃盟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多杰;藏族本土法的衍生与成长[D];兰州大学;2009年
5 王中旭;阴嘉政窟[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6 张屹;吐蕃时期藏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索南东主;藏族宗教语言的厘定及其历史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凡建秋;藏传唐卡绘画风格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9 郭晶;刑事领域中行政犯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10 何子伦;台湾地区刑事犯与行政犯分界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同柏;吐蕃行政法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2 刘志国;盟誓与吐蕃社会[D];西藏民族学院;2010年
3 益西曲珍;略论吐蕃时期王室女性[D];西藏大学;2011年
4 官却当周;藏族文献中的王臣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拉毛太;浅谈吐蕃军事文化[D];西藏大学;2010年
6 曹玉乾;行政垄断及其法律控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田峰;吐蕃交通四题[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完玛黄加;吐蕃文献中的赞普治国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9 孟佳;吐蕃时期敦煌壁画色彩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10 张海红;公元7-9世纪吐蕃盟誓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53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55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