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乾隆朝叶尔羌参赞办事大臣表
本文关键词:补乾隆朝叶尔羌参赞办事大臣表
【摘要】: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在平定南疆的过程中,陆续在南疆各城派遣满洲大员驻防、办事,各大臣受参赞大臣节制而统于伊犁将军,逐步形成了清代独特的南疆八旗驻防制度。该制度对维护清王朝对南疆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延续上百年,直至清季新疆设省方正式废革。南疆八旗驻防制度在乾隆朝正处于初创时期,变化频仍。研究这一时期的南疆驻防制度,是清代南疆八旗驻防研究、制度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制作乾隆朝南疆各城参赞办事大臣年表,厘清历任驻防大臣的任职情况,对清代南疆驻防制度的研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也是深化这一研究的基础工作。然而迄今,学界尚未有高质量的乾隆朝南疆八城八旗驻防大臣职官表问世,来对乾隆朝南疆八旗驻防大臣的任职情况作一仔细梳理。 关于乾隆朝南疆驻防大臣职官年表,现有成果主要有《钦定八旗通志·表》、《清史稿·表》、章伯锋的《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1786-1911)》以及魏秀梅的《清季职官年表》。然上述诸表均存在问题,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乾隆朝南疆驻防大臣的任职状况。《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1786-1911)》、《清季职官年表》的记载大体从嘉庆元年开始,对乾隆一朝则付诸阙如。《钦定八旗通志·表》和《清史稿·表》的记载包括乾隆朝,可以作为制作乾隆朝南疆驻防大臣职官年表的参照系。然而上述两表中的南疆驻防大臣表,或杂乱无章、或多有空缺,或存在许多错误,种种缺点不一而足。因此,《钦定八旗通志·表》、《清史稿·表》的记载,只有从档案文献资料中找到佐证后,方可成为信史。 笔者有幸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清史项目《清史·驻防将军都统大臣表》,具体负责叶尔羌参赞办事大臣表的资料搜集、整理、考证和撰写工作。以此为契机,笔者在缺少前人成果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利用《清高宗实录》以外的《军机处满文月折包》、《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乾隆朝起居注册》以及各种清人传记等大量档案、文献资料,梳理乾隆朝叶尔羌驻防大臣的任职情况,考订、驳正了前人诸表中的许多错误,查漏补缺,补作了乾隆朝叶尔羌参赞办事大臣表。 本表共收录叶尔羌正任、署任参赞办事大臣24任,22人,记录了乾隆朝叶尔羌历任参赞办事大臣的任职时间与原职衔,离职时间与原因。考证了叶尔羌首任参赞大臣;新增署理叶尔羌办事大臣4人,考未到任2人。尽力搜掘各任大臣的旗籍,到任与否,交接印(即实际到任、离任)日期等信息点,力求厘清并全面、准确地反映乾隆朝叶尔羌各参赞、办事大臣的任职情况。 本表可弥补章伯锋、魏秀梅诸表缺失乾隆朝叶尔羌参赞办事大臣表的不足。本文的部分考证亦可能会对研究乾隆朝南疆驻防制度的形成、沿革,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南疆 乾隆朝 叶尔羌 参赞办事大臣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9.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一、乾隆朝叶尔羌参赞办事大臣表为什么要补作10-16
- 二、若干问题考证16-37
- (一) 叶尔羌首任参赞大臣考,《钦定八旗通志·表》、《清史 稿·表》以阿里衮为首任,误16-17
- (二) 《钦定八旗通志·表》所记乾隆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 年明瑞、巴禄、董孟、闫相师,容保、杨宁、五福、丰安、鄂齐尔、 永庆、伊柱、丰纳亨、由屯、温布、端济布、鄂齐图、鄂恩布、赉衮扎普、安底恩保,皆非叶尔羌办事大臣考17-19
- (三) 乾隆二十四年舒赫德、海明,阿里衮、新柱任职、更替考19-21
- (四) 额敏和卓非叶尔羌为首驻防大臣21-23
- (五) 额尔景额卸任及旌额理到任日期,《钦定八旗通志·表》 误23
- (六) 丑达未到任考23-25
- (七) 额敏和卓署叶尔羌办事大臣,《钦定八旗通志·表》、《清史稿·表皆遗漏额敏和卓之署任25
- (八) 命玛兴阿任叶尔羌办事大臣日,《钦定八旗通志·表》误25-26
- (九) 玛兴阿离职日,高朴任命日期26
- (十) 乾隆四十三年永贵以乌什参赞大臣暂管叶尔羌,《钦定八旗通志·表》误为正任26-28
- (十一) 乾隆四十三年玛兴阿署叶尔羌办事大臣,《钦定八旗通 志·表》误为正任;玛兴阿卸署日期28-29
- (十二) 塔琦乾隆五十年三月初九日任叶尔羌协同办事大臣;十一月初四日塔琦升办事大臣,达福为帮办大臣29-30
- (十三) 《满汉名臣传》等云乾隆五十八年正月雅德任叶尔羌办事大臣,误30-31
- (十四) 佛住未任叶尔羌办事大臣,《清史稿·表》、《章表》、《魏 表》均误,《清校》未校31-32
- (十五) 乾嘉间叶尔羌办事大臣长麟任职考32-34
- (十六) 《钦定八旗通志·表》所记眉绶(梅寿)、雅德、淑宝、 舒泰、特通额、爱星阿、伊江阿、圣保,皆非叶尔羌办事大臣34-37
- 三、乾隆朝叶尔羌参赞办事大臣表37-44
- 四、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3 陈郑;;清初赋税事件对蒲松龄生活与作品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贺根民;;《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考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牛贯杰;;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姚继荣;“方略”释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欧阳跃峰;王军;;新式学堂与清末革命——以徐锡麟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白文刚,冀满红;皖北乡土因素与淮系集团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9 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10 郑大华;;包世臣与嘉道时期的禁烟和抗英斗争[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2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3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雪源;;薛凤祚研究刍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黄权;;论苏元春的爱国主义精神[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杨爱国;;黄易对金石学的贡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志刚;;草原饮品及其文化特征[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蔡东洲;唐金文;;张鹏翮出任河东盐运使考论[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10 吴海波;;清代私盐立法问题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金华;毕沅及其幕府的史学成就[D];南开大学;2010年
4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茗;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蕾;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雪峰;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章平;魏源的法律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磊;李元度的史学思想与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38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38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