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文书的整理利用与清水江学科的建立——从《清水江文书集成考释》的编纂整理谈起
本文关键词:清水江文书的整理利用与清水江学科的建立——从《清水江文书集成考释》的编纂整理谈起
【摘要】:清水江文书的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及其与相应的文献史料价值,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规模的方式结集为《清水江文书集成考释》公布问世。与其他陆续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契约文书相较,清水江文书的归户性特征十分突出,既能反映原有的生活秩序和文化秩序,又集中了大量与经济史、土地制度史、林业贸易史、民族关系有关的历史信息。实为"活"的文献而非"死"的材料。一方面可以据此了解当地乡民的地权观、财富观、利益观、市场观、族群观、婚姻观、风水观、宗教观,分析地方文化传承与运作的具体机制模型原理,更加合理地解读或诠释人类生存、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性知识";另一方面也能透过文书看到契约签订的程序与当事人的身份地位,探索契约规范下的权利与义务及其相应的秩序建构状况,得出传统中国与西方社会一样存在着丰富的民事经济习惯法的结论。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关键词】: 地契 林契 区域研究 地方性知识 清水江学
【基金】: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清水江文书集成考释”(项目编号:201010121003002)前期成果之一
【分类号】:K206
【正文快照】: 清水江文书是广泛遗存于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台江、三穗、剑河、锦屏、黎平、天柱等县的以林契和地契为主体的民间性文书。它的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及相应的史料文献价值,已引起了政府部门与学术界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尽管抢救征集与整理出版的工作已取得了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天根;康有为与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陈秀;;梁漱溟东西文化观形成历程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3 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对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刘忠良;试论梁漱溟早期文化观的折中主义[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5 苏岩;;关于消费异化的文化批判[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6 张立;;梁漱溟释义儒学的认识论基础[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3期
7 高强,刘海玲;论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吉献忠;;后现代语境下的现代新儒学[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左玉河;孙中山的“德治”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左玉河;;清末“排孔”思潮的兴起[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荧;;从学校改造到乡村建设——梁漱溟教育及社会实践的四起四落[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2 李若晖;;诸子出于王官说平议——春秋时期世官制度之崩颓与褚子兴起[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4 马勇;;章太炎筹边考异[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卷)[C];2002年
5 黎志刚;;辛亥革命前后的辫发风潮[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浪波;;互助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7 冯兆基;;中国民族主义、保守主义与现代性[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琥;;戊戌时期章太炎尊荀思想及其中西学术渊源[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10 卢家银;;章太炎的出版自由观[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珊;章太炎与新文学[D];复旦大学;2009年
2 王敏;建构与意义赋予:苏报案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张晶萍;叶德辉的思想与学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4 邵志择;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D];浙江大学;2009年
5 张朝松;儒学早期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淑敏;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中国哲学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文平;民国前期的扩军与裁军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胡运锋;列宁东方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雷家军;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惠雁冰;“革命样板戏”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雷健;梁漱溟与民国时期山东的乡村建设运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石庭;胡适儒学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杜亚辉;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内涵及解经方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任鹏;论知识分子对1930年代行政效率运动的反应[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曹勤华;民间精英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6 郑伦班;军机处与清末中枢机构改革初探[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邓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8 李红霞;晏阳初乡村教育理论构建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9 高洁;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王紫佳;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D];西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军;;浅谈湖北省竹山县发现的一例幽契[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王馨曼;;对《马桥词典》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丹珍草;;阿来的民族志诗学写作——以《大地的阶梯》为例[J];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4 杨旭东;王亚军;;书斋里的追问——对民俗学田野作业现状的一点反思[J];红河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李世武;;白族木匠传说的三种基本形态[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陈泳超;;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J];文史哲;2010年02期
7 戴一峰;;区域史研究的困惑:方法论与范畴论[J];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8 师云蕊;;古老异域的“迷思”——读弗里德曼《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及其他[J];社会学研究;2010年02期
9 向荣;;地方性知识:乡土文学抵抗“去域化”的叙事策略——以四川乡土文学发展史为例[J];当代文坛;2010年02期
10 王洪波;;滨下武志:亚洲区域研究的杰出代表[J];对外传播;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露;;中国教育史研究方法的新进展[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2 叶哲铭;;区域研究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意义[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3 赵峰;;浅议技术风险的民族性[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王昱;丁四保;王荣成;;地理学区域视角下的外部性认识及其科学价值[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露;;中国教育史研究方法的新进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叶哲铭;;区域研究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李晶晶;;从口译特点及训练要素论旅游英语教学的改进[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卢风;;两种科学观:本质主义的与非本质主义的[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崔波;;地方性知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10 崔波;吴彤;;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洋务派的翻译出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国锋;公丕祥:陈燕萍工作法是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N];法制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菁霞;刘兵:艰难的坚守[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吴岗;租界地契——瓜分中国的缩影[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4 记者 冷启迪;卢慕贞珍藏画回归中山[N];中山日报;2010年
5 张杨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冷战与美国社会科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周云水;地方性知识与延安时期的民族问题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罗能 本报特约记者 郭丰宽;藏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N];解放军报;2010年
8 马戎;如何开展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记者潘启雯 通讯员陈玲;数字化将是“海外古籍回归”主要方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通讯员 龙新;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启动建设[N];粮油市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凤臻;全球变化下松辽平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乔文娟;科学哲学视野中的中医形象[D];南开大学;2009年
3 张济洲;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蕴慧;《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嶀释,
本文编号:1080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80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