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遇与走向:东汉末年士人的政治分流
本文关键词:际遇与走向:东汉末年士人的政治分流
【摘要】: 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士人集团一直热衷于政治,积极自觉地参与政治,以其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为统治阶级服务。汉末社会动乱时期,士人为拯救东汉政权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拯救活动,然而收效甚微。之后的党锢之祸,使士人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动摇了他们的名教信仰。士人从东汉前期盲目的矢忠与皇权转变为更多的关注自我,从政选择从单一转为多元。在屡遭打击之后,士人阶层最终背离政权,成为导致东汉政权灭亡的重要力量。士人开始寻求新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了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更由于党锢之祸的阴影,党锢之后的士人在政治选择时表现出了极为谨慎和小心的态度。 本文主要探讨党锢之祸之后至三国前期这一时段士人的表现。从他们或仕或隐的不同人生选择分析他们的政治行为,通过他们在军阀混战时期的表现来分析他们对待东汉皇权的态度以及选择军阀心态的变化。 此时,士人内部开始了分化。他们或者依附与宦官集团,沦落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或者避害祛祸、明哲保身,以保全生命;或者待机而动;或者远离政治、隐居山林,求得人格的独立和内心的安宁;或者以传承学术为己任,维系学术思想的传承;他们种种不同的政治选择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士人在社会动乱时期的所有选择类型,为后世士人在同样社会状况下的选择提供了先例和范本。不同的选择,反映了此时士人阶层面对皇权的不同态度和策略,也可看出他们思想的转变。他们的每一种选择,对后来的士人处理与封建皇权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虽然他们的政治选择不同,但是却都受到政治的影响。虽不得意,但是却并为沉沦。 另一方面,通过对士人的仕隐分析,来探讨他们的选择和政治的关系,阐释他们选择的被动性,以及对政治的依赖性。最后,通过士人的表现来探讨儒家“三立”思想对他们选择的影响,进而探讨这段时期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关键词】:士人 东汉末年 政治分流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3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4
- 一.研究现状评述7-11
- 二.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11-14
- 第一章 东汉士人状况14-24
- 第一节 东汉中前期士人的生存状态14-18
- 一、宽松的思想环境14-15
- 二、士人的大量培养15-16
- 三、优越的经济条件16-18
- 第二节 东汉士人的政治现状18-21
- 第三节 士人与东汉后期政治21-24
- 第二章 汉末士人的政治分流24-44
- 第一节 党锢之后的士人24-37
- 一、入仕24-30
- 二、隐逸30-37
- 第二节 军阀割据时期的士人37-44
- 一、士人与汉末政权37-39
- 二、士人与割据军阀39-44
- 第三章 汉末士人动向之分析44-53
- 第一节 仕隐之分析44-49
- 一、两组矛盾44-45
- 二、士人与政治45-47
- 三、宗族化与集团化的要求47-49
- 第二节 “三立”思想与士人走向49-52
- 一、立德思想与士人精神追求49-50
- 二、立功理想与士人现实选择50
- 三、立言思想与士人思想追求50-52
- 第三节 汉末士人与魏晋风气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57-58
- 后记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齐涛;;论东汉隐士[J];安徽史学;1992年01期
3 李健国;汉末世风与郑玄经学[J];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4 周舜南;东汉后期的社会批判思潮[J];船山学刊;1999年02期
5 高兵;东汉政治崩溃新论[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6 方燕;;东汉外戚、宦官之间的斗争与士大夫的分化整合[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7 吴桂美;;从东汉士人的遗令和敕子书看东汉士风[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张霞;朱志先;;东汉“弃官”原因探悉[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9 胡克森;;东汉士人群体自觉意识形成原因考察[J];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03期
10 唐春生;刘表时期避难荆州的北方名士[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磊;东汉魏晋南北朝士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念超;东汉后期士风与士人心态探析[D];郑州大学;2000年
2 赵静;东汉社会与东汉士风[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3 杜建锋;党锢之祸与汉末文学[D];武汉大学;2005年
4 张玉祥;东汉后期的士人政治[D];内蒙古大学;2006年
5 蔡秀亮;东汉后期名士的精神世界与现实抉择[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飒;东汉免官问题探讨[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21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2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