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民族观念的演变及特点
本文关键词:唐前民族观念的演变及特点 出处:《北方论丛》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唐前识别民族的依据经历了由地域风习到礼义制度的转变,对于夷狄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由排斥提防到道德感召礼义羁縻,再到平等相待最终视为一体的过程。这一融合过程伴随着较为浓厚的偏见与歧视,诸夏在谈到夷狄时既鄙弃不屑,又希望四夷臣服进贡,表现出颇为矛盾的心理。
[Abstract]:Before the Tang Dynasty, the basi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nation experienced a change from regional customs to the system of propriety and righteousness,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Yidi also experienced a change from rejection of precaution to moral inspiration of propriety and righteousness Jimi. Then to the equal treatment of each other as a whole process. This fusion process accompanied by a relatively strong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Zhouxia when talking about Yi Di both disdain, but also hope that the four barbarians subject to tribute. Show quite contradictory psychology.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K203;K242
【正文快照】: 一所谓民族,一般认为,应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共同的文化心理,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群体。我国古代典籍中有与此观点相近的记载,例如,《礼记·王制》认为,不同的地域环境造成了不同的习俗性情,其饮食器用服饰装扮言语嗜欲等皆与生活的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商原李刚;;“道治文化”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赵妙法;;《淮南子》的“自然无为”说及其后现代意义——兼与任继愈、李泽厚两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李松荣;;“逍遥”与“成仙”——《庄子》、《抱朴子内篇》生死观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张道升;;羿射日的三重证据及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王国良;;从清静无为到奋发进取——《淮南子》思想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8 阚绪良;;《后汉纪》校读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吕斌;;支遁生平事迹及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盖光;;生态:引发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东英;袁丹丹;;试论《福乐智慧》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平飞;;守死善道与行权合道:儒家经权思想的伦理意蕴[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4 范灄梅;;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与《子羔》篇性质小议[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5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马怡;;说}m[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高二旺;;由汉画解析汉代的灵魂观念[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邵磊;;《瘗鹤铭》的时代与书人考证[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王南;;明十三陵规划设计的象征含义与意境追求[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姚小鸥;王克家;;《论语·宪问》篇“骈邑三百”解[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芳;羽调和徵调对恐惧和悲伤情绪减缓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商秀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瑜;浅析先秦时期“德治”在民族融合中所起的作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刘统;历史统一大趋势的展示——白寿彝先生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读后[J];史学史研究;1997年04期
3 王明德;;运河:中华民族融合的纽带[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4 刘运承;周殿杰;;民族融合和唐代藩镇[J];学术月刊;1983年06期
5 陈志平;;西门豹祀考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年03期
6 汤勤福;;试论民族融合化和民族分离化——兼“汉化”、“胡化”说质疑[J];历史教学问题;1989年04期
7 刘志勇;;汉族族源新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缪钺;吕一飞;;论北朝鲜卑文化的历史作用[J];文献;1988年01期
9 潜苗金;略论《春秋》大义及夷夏之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10 张惠明;讲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一些基本原则[J];忻州师院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孚政;;“中华”与“华夷之变”[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2 韩升;;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韩星;“和”与中华文明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类型之一:少数民族融入汉族[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计秋枫;“大一统”:概念、范围及其历史影响[N];光明日报;2008年
5 吉林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 刘信君;中国古代“羁縻”思想与东北边疆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吴国荣 王冰;从历史看太原的对外开放[N];山西日报;2004年
7 康玉庆;七朝古都写春秋[N];山西日报;2003年
8 瞿林东;辉煌的制度史巨著——《通典》[N];光明日报;2001年
9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日根;“礼”、“兼并”与“奢靡”小议[N];团结报;2010年
10 陈克进;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及民族战争的性质[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瑞江;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时娜;唐前谣谚史论[D];山东大学;2011年
2 郝伟;魏晋至隋唐时期鲜卑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3 马U,
本文编号:1373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37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