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与“复魅”之间——论“道统”与“政统”纠葛下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
本文关键词:“祛魅”与“复魅”之间——论“道统”与“政统”纠葛下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 出处:《北方论丛》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知识分子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一个具有较强自我身份认同的文化群体。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以不同的样态影响着不同的时代,其代表的精英"道统"与代表权势的"政统"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两者相互的关系表现在"祛魅"与"复魅"之间,这是一种"解构"与"建构"的文化模式,它既是针对自身,更是针对彼此,并外化成"突破"与"规约"的结构。在暧昧的纠葛下,中国知识分子走了一条颇为传奇而又耐人寻味的历史发展之路,其作为一种传统原型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符码,绵延至今,不曾断续。
[Abstract]:Intellectuals are a cultural group with strong self-identit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intellectuals influences different times in different ways. The elite "Taoism" and the "political unity" which represent the power constitute the basic frame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between "disenchantment" and "reenchantment". This is a cultural model of "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which is aimed at both itself and each other, and is externalized into the structure of "breakthrough" and "statute". Chinese intellectuals have taken a rather legendary and thought-provoking wa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a traditional archetype, it has become the symbol of Chinese humanistic spirit.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中国知识分子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五四”的狂飙突进,再到“新时期”之后至今的万象丛生,精英传统一直没有从流转千回的历史裂变中退场。知识分子文化“道统”与权威“政统”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并大体上呈现为前者受后者制约的模式,而知识分子在这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何旺生;;士风与文风——读《任f 与南朝士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史应勇;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论郑玄通学的产生[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6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陈慧敏;;论宗教意识缺失对中国传统失意文人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杨霞;;从“后汉三贤”的天道观看东汉士人个体意识的萌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司杰;;“先锋派”概念景观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10 郭小文;;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J];书画世界;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4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吕周聚;;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以鲁迅为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7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9 王振星;;“嵇康”与卢俊义的梦意象——金圣叹“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10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丽娜;;中国古代教师文化的考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纪彭;;“道统”为什么丢失了?[J];文史参考;2010年22期
3 赵军;现代化史与政治史[J];战略与管理;1994年01期
4 杨黎光;;中国士人的理想与困境——透过民族精英的命运看人文精神的沦落[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张骏,
本文编号:1399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399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