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楚文化北播的心理动因及其文化影响
本文关键词: 楚文化 心理动因 文化影响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呈现出十分活跃的态势。本文从心理动因和文化影响两方面分析了楚文化北播的认同心理、自卑心理、寻根意识和占有意识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Abstract]: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spread of Chu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showed a very active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and inferiority complex of Chu culture from two aspects: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and cultural influence. Root-seeking consciousness and possess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Central Plains Culture.
【作者单位】: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它包涵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传播与文化是互动和不断发展的,任何文化构架,都是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不断与外部文化信息进行传播与交流,产生动态的变化。楚自西周立国以来,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不断地进行着,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琳仪;信阳竹书与《墨子》佚文[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张增田;《黄老帛书》研究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张增田;公平:道家黄老学派的法价值追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4 何琳仪;;楚币六考[J];安徽钱币;2001年02期
5 李正庚;;秦朝书法教育摭谈[J];书画世界;2008年04期
6 陈灵;;传统的追寻与重建——论沈从文《神巫之爱》中的巫楚文化演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7 梁中效;;论屈原的夏文化情结[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刘刚;宋玉作《招魂》说新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张宏;汉代《郊祀歌十九章》的游仙长生主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10 张伟;詹向红;;消费视阈下地方戏剧的范式转变及审美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林杰;;赵太后玺新释新证——赵史笔记之一[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2 万全文;;楚国铜镜略论[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3 沈阳;;论“神仙思想”在汉画舞蹈身体语言上的体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和惠;;“寿春”铅钣冥币辨伪[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5 萧红颜;;居丘、起坟与筑台[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周显宝;;皖南巫风古傩与仪式的象征意义[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张怀通;;由“允哉”看《逸周书》相关篇章的制作时代[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8 刘彬徽;;古史分期与楚国社会形态的思考[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赫;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D];吉林大学;2011年
4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左建;士与礼—春秋知识阶层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孙旭辉;山水赋生成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闵胜俊;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榞莉丹;《考工记》兵器疏婭[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王峰;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4 顾亚琦;试探《黄老帛书》对《老子》“道”“德”的改造及其政治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文秀;淮北地区汉画像石神话图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为;东周时期楚国都城形制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年
7 尹志强;晋系玉石文献词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姣兰;湘西民居与家具的吉祥图案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辛娜娜;《诗经·二南》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强;成周、王城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伟超;;寻找"楚文化"渊源的新线索[J];江汉考古;1982年02期
2 刘玉堂;;楚文化发展历程考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3 龚维英;;从楚帛《龙凤妇人图》探索上古龙族凤族的斗争与融合——兼论楚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特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4 张正明;;楚墓与楚文化[J];中原文物;1989年02期
5 刘一友;论沈从文与楚文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Z1期
6 黄宛峰;羽人与楚文化[J];南都学坛;1993年01期
7 林原;建国前楚文化研究综述[J];江汉考古;1995年03期
8 赵阳!安徽;楚都水歌话文明(上)[J];水利天地;1995年01期
9 毛浦先;撷取楚文化精华,发展湘鄂经济[J];吉安师专学报;1997年05期
10 毛庆;寻源辨流,筚路蓝缕——《楚文化流变史》浅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碧晴;;从痴迷“法轮功”的心理动因谈起[A];校园拒绝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六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彬徽;;论姑蔑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A];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C];2002年
3 侯文学;;屈宋作品中的虹霓意象——兼谈周楚文化的分异及影响[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正明;;江陵——楚郢都与楚文化[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5 叶文宪;;汉承秦制和汉文化继承楚文化[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胡志毅;;郭沫若的审美观与楚文化[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7 白光平;李伟;;楚文化地图系统的建立[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金坤;;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六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呼林贵;;西汉首都长安文化形成的考古学观察[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杨亚长;;略论秦楚关系[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晓东;让楚文化“楚楚动人”[N];江淮时报;2006年
2 通讯员 赵有良邋记者 李岚;商洛楚文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N];陕西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陈劲松;湖北:让楚文化重放异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4 省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 陈旭东;打造“楚商”品牌[N];湖北日报;2011年
5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伟民;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九次年会纪要[N];中国文物报;2005年
6 杨万娟 单文建;一部楚辞连接两条汉江[N];湖北日报;2005年
7 杨权喜;事业永在 风范长存[N];中国文物报;2007年
8 赵有良;商洛楚文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N];商洛日报;2007年
9 卢晓兵;楚文化研究会第十次年会在平召开[N];平顶山日报;2007年
10 朱江;打劳“楚文化” 探寻迷离战国风云[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宏;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技思想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李青;唐宋词与楚辞[D];苏州大学;2006年
4 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5 吴文清;两周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的器物工艺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6 李政;外来投资对徐州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白初一;清太祖时期满蒙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8 岳汉景;文化影响外交政策的机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D];东南大学;2005年
10 张临伟;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梅;楚文化数字化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帆;楚漆绘人物作品《聘礼行迎图》探析[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3 袁悦蓉;湖北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D];武汉大学;2004年
4 朱燕英;从考古资料看楚、越文化关系[D];厦门大学;2007年
5 刘靖;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话轮转换:跨文化交际观[D];湘潭大学;2007年
6 张杰;儒学与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继平;鄂东楚文化的历史进程与特征[D];武汉大学;2005年
8 戴晓玲;霍译《石头记》中颜色词翻译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9 汪浩;月亮碎片[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雳;海明威小说中的女性书写及其认知[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81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48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