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长城非“华夏农耕民族封闭、保守象征”论——以战国秦汉时期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8-02-01 17:39

  本文关键词: 战国秦汉 长城 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 民族精神 出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长城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体现,而不是封闭保守的象征。建造长城的战国秦汉时期,正是华夏民族快速发展、充满活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华夏民族胸襟开阔,思想恢弘,充满自信和自豪,这一时期修筑的长城,不可能体现出保守、畏惧和退缩的精神内涵。修筑长城,是当时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的最佳选择。长城从来没有束缚住农耕民族的手脚,反而成为农耕民族向北方边疆地区开拓的桥头堡。长城的修筑,既体现了华夏民族爱好和平、守护文明的民族特点,也体现了进取奋进、开拓有为的民族精神。
[Abstract]:The Great Wall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not the symbol of closed and conservative.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Qin and Han Dynasty, which built the Great Wall, is th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vital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broad mind in this period. The the Great Wall built during this period could not reflect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conservatism, fear and retreat. The Great Wall never fettered the hands and feet of the farming nation, but instead became the bridgehead of the farming nation to the northern frontier. The Great Wall was built. It not only embodies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eople's love of peace and guarding civilization, but also embodies the national spirit of enterprising and enterprising.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S020)
【分类号】:K23
【正文快照】: 长城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体现,但也有一种观点,把长城视作封闭一家的院墙,得出的结论是:修造长城形成了华夏民族的封闭心理。在《河殇》一书中,就认为古人修造长城是一件愚蠢而遗害后代的事情,认为长城是“巨大的悲剧纪念碑”“特大的监狱”。何新认为长城是“空间上扩大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毓庆;;黄帝族的起源迁徙及炎黄之战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史建群;燕赵雄风浅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3 王绍东;;论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 张弘;战国秦汉时期私商类型叙论[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冷鹏飞;战国秦汉时期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6 张弘;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参政现象探析[J];理论学刊;2004年02期

7 张弘;试论战国秦汉时期官僚经商[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8 张弘;战国秦汉时期商人的经营之道[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9 张弘;战国秦汉时期重商与轻商观念的嬗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黎小龙,张渝;试论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开发进程中历史阶段的划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运中;;战国秦汉时期人口大东流与淮盐产业兴起[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白春霞;战国秦汉时期龙蛇信仰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朝阳;战国秦汉时期梁宋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条件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82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482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f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