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与区域: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空间转换
本文关键词: 整体与区域 中国历史文化 空间转换 时代性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最近30年来,中国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整体研究到区域研究的转折过程。区域研究的热潮仍然持续高涨,而从整体上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气氛仍较为淡薄,令人信服的整体研究微乎其微。现在需要在全面总结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整体和宏观的视野上,重新审视中国历史文化,以整个中国范围为空间来考察,各文化类型的空间互动关系,从新石器时代迄今的8000年,中国区域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在空间地理上有一个由分散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经济重心区域由黄河(淮河)流域逐步向长江流域,由中西部向东部的东移南迁,最终经济重心向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转移的过程。时代上的中心与边缘是互动的,转移的,文化中心由早期的多元一体,发展到统一国家以中原为中心,黄河流域为中心,由西向东转移,由东向东南转移,由向东南向北转移。即沿黄河流域的自西向东,沿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转移,近代以后向沿海的转移。
[Abstract]:In the last 30 years, the study of Chinese reg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has experienced a turning process from overall research to regional research. The upsurge of regional research is still rising, but the atmosphere of studying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s a whole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There is very little convincing overall research. Now we need to re-examine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from the overall and macroscopic perspectives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achievements of reg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earch, and take the whole China as a space to examine.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of various cultural types, from the Neolithic era to 8000,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reg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there is a spatial geography from decentralization to concentration, and then from concentration to decentralization. The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has gradually mov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Huaihe River) basin to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from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o the east to the south, and finally to the east, especially to the southeast coast. The center and edge of the times are interactive and transferred. The cultural center was developed from the early pluralistic to a unified country with the Central Plains as the center,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s the center, from west to east, from east to southeast, from southeast to north, that is, from west to east along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fer of the Grand Canal, after modern times to the coastal transfer.
【作者单位】: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云南师范大学历史行政学院;
【分类号】:K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2 于沛;时代 史家 史著——读《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J];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3 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J];历史研究;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尚元;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3 梅向东;发展论的文学史观梳理与质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苏亦工;法律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商榷[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5 刘爽;当代俄罗斯社会史研究的特点及趋向[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6 郭宇春;简论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2期
7 向燕南,尹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瞿林东;;前提和路径——关于中国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王天红;;口述历史:国家图书馆关注的新领域[J];图书与情报;2006年05期
10 王镇富;;触摸历史诠释历史——影像史学在历史记录中的“意义阐述”[J];长白学刊;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刘洁民;;数学史研究生应该学一点历史哲学(摘要)[A];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行龙;;再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兼论明清以来山西区域社会史之研究[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朱汉国;;关于社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民国时期的社会史研究为例[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5 郑晓云;;论民族社会史研究及其在当代的几个问题[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论文或提要集(下)[C];2006年
7 于沛;;中欧文化交汇和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A];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论文或提要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亚轩;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曹永康;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刘洋;秦汉豪强地主犯罪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吕超;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城市异托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马振华;日常生活视野下的都市空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韩晓芹;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与现代文学的转型[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鹤;抗战时期湘西现代化进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朱继军;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章淑贞;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曦;年鉴学派“结构”概念的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健;1960年前后报刊杂文的政论特点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李静波;对外汉语教学问题探析[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李峗;自由世界与世界自由[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靖;17、18世纪中国陶瓷与法国文化艺术的交流[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年
8 王金涛;吴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锋;清代山东东西部接受基督教之差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窦艳;传教士与明清之际的中西医交流[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历史文化名称──西安[J];防护林科技;2010年01期
2 于建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后起意义”[J];辞书研究;2010年01期
3 王洪波;;滨下武志:亚洲区域研究的杰出代表[J];对外传播;2010年03期
4 高玉蕾;;词语释义应注意时代性——也谈《孔雀东南飞》中的“却”字[J];语文建设;2010年02期
5 罗相巧;;论刘三姐歌谣传承的原动力[J];大众文艺;2010年04期
6 田居俭;;谈谈史学研究的历史性与时代性[J];求是;2010年07期
7 张小萌;;走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J];百科知识;2010年09期
8 陈国恩;;论京派文学的时代性与超越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邓丹;;浅析《死水微澜》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J];大家;2010年08期
10 沈恩军;;水墨创新之浅谈[J];大舞台;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云;;数字科技馆体验馆的设计与实践[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C];2010年
2 曾清华;邱远;刘柏青;;广东省青年大学生生活方式不良状况及其成因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梁坤峰;高春艳;李健;芮胜军;;构建行业应用软件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贾玉红;;提高精品意识,打造精品教材[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5 李虹;;现代教材观视野下的高校教材建设创新研究[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6 郝亚茹;王瑞光;陈宇;郑喜凤;;基于颜色匹配算法全彩LED显示颜色偏差分析[A];2010全国LED显示应用技术交流暨产业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0年
7 李妍蓉;;高等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吴斌;;中国陶瓷包装的艺术设计探讨[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2010年
9 徐仂;;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严屏;陈向峰;;中华五行色与现代食品包装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 副台长 罗明;塑造文化品牌 向国际一流迈进[N];光明日报;2011年
2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 副台长 罗明;塑造文化品牌 向国际一流迈进[N];光明日报;2011年
3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 副台长 罗明;塑造文化品牌 向国际一流迈进[N];光明日报;2011年
4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 副台长 罗明;塑造文化品牌 向国际一流迈进[N];光明日报;2011年
5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 副台长 罗明;塑造文化品牌 向国际一流迈进[N];光明日报;2011年
6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 副台长 罗明;塑造文化品牌 向国际一流迈进[N];光明日报;2011年
7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 副台长 罗明;塑造文化品牌 向国际一流迈进[N];光明日报;2011年
8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 副台长 罗明;塑造文化品牌 向国际一流迈进[N];光明日报;2011年
9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 副台长 罗明;塑造文化品牌 向国际一流迈进[N];光明日报;2011年
10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 副台长 罗明;塑造文化品牌 向国际一流迈进[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2 陈凤臻;全球变化下松辽平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陈彩云;元代温州路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祖国颂;唐传奇时空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胡明涵;面向领域的文本分类与挖掘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6 韩晓;中国古代小说空间论[D];复旦大学;2006年
7 李智君;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D];复旦大学;2005年
8 哈斯巴根;18—20世纪前期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区域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9 段天t,
本文编号:1499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499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