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汉代考课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1 09:35
  所谓考课制度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各级官吏的品行和政绩进行考核,并根据这一考核结果对官吏进行升降赏罚的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奖勤罚懒来保障官吏队伍的活力与效能,这对于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起到推动作用,这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本论文首先在绪论中对考课制度的起源作一介绍,对汉代考课制度的研究现状作一归纳,然后对汉代考课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分类,同时也介绍了其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对考课制度与其他各项制度的关系进行探讨。 本论文将运用文献资料与简牍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努力达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希望通过对汉代考课制度的文献史料的整理和归纳,建立一个汉代考课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34;D691.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考课制度起源
    (二) 汉代考课制度的研究现状
一、 汉代考课制度的发展
    (一) 汉代考课制度的确立
    (二) 汉代考课制度的演变
二、 汉代考课制度的运行
    (一) 考课层级与对象
        1、 中央考课郡国
        2、 郡国考课属县
        3、 长官考课属吏
    (二) 考课科目与等第
        1、 户口
        2、 垦田
        3、 钱谷
        4、 司法
    (三) 考课时间与主司
三、 考课制度与汉代其他人事管理制度的关系
    (一) 汉代考课与任用制度
        1、 试守
        2、 换任
    (二) 汉代考课与巡行制度
    (三) 汉代考课与黜陟制度
        1、 课最升迁
        2、 课殿责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书畅;;论汉代陶瓷雕塑艺术风格的形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2 傅亮;;浅谈出土文献中鸠杖与汉代养老制度[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3 马兰;;从《释名·释床帐》解读汉代家居文化[J];华章;2011年14期

4 刘军;;汉代军事后勤思想述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徐蕊;;关于汉代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紫微;;古文经学与汉代礼制建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郑先兴;;论汉画像中的虎信仰[J];江汉论坛;2011年06期

8 魏崴;;汉画与汉代人的精神世界[J];文史杂志;2011年04期

9 郑先兴;;汉代民间信仰的研究范式及其趋向[J];南都学坛;2011年04期

10 申勇;;鲁迅与汉代传记文学[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彤;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浙江大学;2005年

2 许大海;汉代艺术设计思想要义[D];苏州大学;2005年

3 李俊方;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郜积意;刘歆与两汉今古文学之争[D];复旦大学;2005年

5 陈一梅;汉代文献学及其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刘永强;两汉时期的西域及其经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东洋;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许健;汉代礼法结合综治模式的确立及其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金普军;汉代髹漆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恪谨;汉代考课制度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2 杜庆余;汉代田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述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杨舒眉;汉代宫廷女性生活探微[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凤娟;汉画像石与齐鲁风俗[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蕊;汉代妇女服饰的考古学观察[D];郑州大学;2005年

7 高汝东;汉代救灾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张超;汉代“家”称谓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卉;汉代金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志强;论汉代器具中的组合设计[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82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682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d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