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监察体制变迁初探
本文选题:中国古代 + 中央监察 ; 参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摘要】:中国古代中央监察体制复杂多变。先秦时期以规谏为主 ,秦汉到隋唐谏官、御史、封驳官三大体系职掌逐渐分明 ,宋金至元明清谏官、御史、封驳官三大体系回归合一。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是规谏人主的制度 ,而不是御史制度 ;谏官、御史、封驳官三者关系的变迁反映了“否定之否定”、“御史主线”、“对监察官自身监察不断强化”等规律。这些规律的出现与丞相制、三省制、内阁制等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密切相关
[Abstract]:The central supervisory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was complex and changeable.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three major systems were gradually clear: from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o remonstrating officials, to imperial history, to remonstrating officials from Song and Jin to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imperial history, and to remonstrating officials. In ancient China, the system of remonstrating people and masters was the earliest, not the system of imperial history, and the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 among remonstrating officials, imperial history, and barring officials reflected the "negation of negation" and "the main line of imperial history". The law of "constantly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the inspector himself". The emergence of these law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such as the Prime Minister system, the three provinces system, the Cabinet system, and so on.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长江;中晚唐监察体制与政局[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贾玉英,赵文东;唐宋中央监察制度变迁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刘长江;中晚唐监察体制与宦官专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吴远;宋代监察体制述论[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贾玉英;略论宋代御史六察制度——兼与刁忠民同志商榷[J];史学月刊;200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吴晓萍;宋代外交使节的选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牛杰;;宋代好讼之风产生原因再思考——以乡村司法机制为中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阎步克;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邓小南;“正家之法”与赵宋的“祖宗家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刘守芬,王洪波,姜涛,陈新旺;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丁放,袁行霈;玉真公主考论——以其与盛唐诗坛的关系为归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李耀建;;汉代刺史制度研究及其现实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陈颖;宋王朝火药兵器应用得失简论[J];北方论丛;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硕民;;汉儒说《诗》情志关系的哲学阐释[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2 巩本栋;;论辛弃疾南归前期的词的创作[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麻国钧;;供盏仪式考略[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林莎;;云冈石窟乐器图像补正与辨识[A];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嬗变[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3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志弘;论商周时期的神本主义文化[D];苏州大学;2001年
2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韩江苏;甲骨文中的l殻ǎ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张尚英;刘敞《春秋》学术论[D];四川大学;2002年
5 杨春蓉;唐代大理寺述论[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雷;王安石的变法教育及现代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冯淑华;《唐声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志霞;关于《二拍》思想倾向的再审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9 马莉;宋代女子教育[D];河南大学;2003年
10 管绘宇;战国法家财政观探索[D];郑州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少华;;中国古代舆论监督历史探源(下)[J];新闻研究导刊;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865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865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