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从丝路看屈辞外来文化的可能性

发布时间:2018-10-10 17:07
【摘要】:历来楚辞注疏家多不认同屈辞所处先秦时代会有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本文置屈辞于先秦广阔中外交通历史大语境,以丝绸之路研究成果为背景,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所证实的由中国西南进入南亚、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区域的交通线路,为探寻屈辞外来文明提供了时代可能性。
[Abstract]:There is a wide range of cultural exchange activiti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pre-Qin period of qu ci, which has always been disapproved by many scholars in Chu ci notes. This text is based on the broad historical contex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portation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takes the Silk Road research achievements as the background. Especially, the route from southwest China to South Asia, Central Asia, West Asia and even the Mediterranean Sea, which was confirmed by the Southern Silk Road,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exploring foreign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重点项目“外来文化传至《楚辞》路径蠡测:南丝路——巴蜀文化——楚文化”(SC09A00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苏仲湘;;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文化[J];历史研究;1979年04期

2 段渝;;中国西南早期对外交通——先秦两汉的南方丝绸之路[J];历史研究;2009年01期

3 申旭,林文勋,吕昭义,木霁弘,龙晓燕,任乃强;古代南方对外通道研究笔谈[J];思想战线;2001年05期

4 武敏;;吐鲁番出土蜀锦的研究[J];文物;1984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会;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鼐;;中巴友谊的历史[J];考古;1965年07期

2 夏鼐;;我国古代蚕、桑、}r、绸的历史[J];考古;1972年02期

3 唐金裕;王寿芝;郭长江;;陕西省城固县出土殷商铜器整理简报[J];考古;1980年03期

4 王有鹏;;犍为巴蜀墓的发掘与蜀人的南迁[J];考古;1984年12期

5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年01期

6 李家瑞;;古代云南用対^c的大概情形[J];历史研究;1956年09期

7 段渝;;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J];历史研究;2006年06期

8 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年05期

9 段渝;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和功能之再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10 王大道;云南出土货币概述[J];四川文物;198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锡良;具有特色的楚文化专著[J];益阳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2 余静;从近年来三峡考古新发现看楚文化的西渐[J];江汉考古;2005年01期

3 刘和惠;《楚文化的东渐》序言[J];安徽史学;1995年01期

4 张得水;楚文化研究的新进展──评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J];史学月刊;1995年05期

5 赵立;楚学研究的新成果──评马世之的《中原楚文化研究》[J];中州学刊;1996年06期

6 李倩;荆楚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01期

7 杨金定;楚文化火爆台岛[J];两岸关系;2002年11期

8 程涛平;全面、精彩、深入浅出地宣传楚文化的力作——《楚文化知识丛书》编撰述评[J];学习与实践;2004年05期

9 姜亮夫;屈辞精义[J];中州学刊;1990年03期

10 晏昌贵;略论楚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建设[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文宪;;汉承秦制和汉文化继承楚文化[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胡志毅;;郭沫若的审美观与楚文化[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3 金荣权;;宋玉辞赋创作的文化渊源[A];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李金坤;;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六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张强;;楚文学与汉代文学之关系考论[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6 黄崇浩;;屈原时代:楚与齐之文化交流[A];中国楚辞学(第八辑)——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一)[C];2007年

7 龙文玲;;南楚巫风对《诗经·陈风》影响考论[A];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8 胡培培;;屈原的悲剧意识与楚文化的内在关联[A];中国楚辞学(第八辑)——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一)[C];2007年

9 刘彬徽;;论姑蔑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A];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C];2002年

10 石群勇;;楚辞祭祀诗《九歌》是楚苗文化互动的结晶[A];中国楚辞学(第十一辑)——第十二届中国屈原学会年会暨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印度记者 张静宇;印度文化不衰之谜[N];人民日报;2003年

2 记者李政;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一次年会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9年

3 记者 刘胜萍;凤凰是楚文化一面旗帜[N];湖北日报;2009年

4 本报驻印度记者 张静宇;印度文化不衰之谜[N];人民日报;2003年

5 刘建;印度文化:传统及其转型[N];学习时报;2003年

6 杨振辉 高帆;抢救丹江灿烂的楚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李正西;楚文化的再出发[N];安徽日报;2003年

8 新华社记者 任忆;“年味”为何越来越淡?[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9 陈茁;四省专家联手研讨楚文化[N];河南日报;2007年

10 姚怀亮;“秦风楚韵”探析(三)[N];商洛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云;论泰戈尔思想和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元素[D];复旦大学;2009年

2 汤洪;屈辞外来地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李青;唐宋词与楚辞[D];苏州大学;2006年

7 俞建村;跨文化视阈下的理查·谢克纳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8 蔺春华;王蒙文化人格论[D];兰州大学;2006年

9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D];东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帆;楚漆绘人物作品《聘礼行迎图》探析[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2 袁悦蓉;湖北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D];武汉大学;2004年

3 冯新华;许地山与印度文学、印度文化[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林凯苹;抗争与融合——二十世纪以来台湾原住民音乐的流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志;从传统文化的流失看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鸣;楚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9年

7 朱继平;鄂东楚文化的历史进程与特征[D];武汉大学;2005年

8 刘江辉;论外来文化对中国青花瓷的影响[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年

9 陈云;论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题材的拓展[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黄楚飞;战国时期楚漆器中的凤鸟纹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62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262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3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