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太原战略地位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20:47
隋唐之际,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在酝酿之中。太原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战略地位,与这个时代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这个辉煌时代历史演进的缩影。一方面,它以“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要地;另一方面,它处于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上,在血与火的碰撞中,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多元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从对抗突厥南下为主的军事要地,逐步回归到以南北经济交流为主的商贸重镇,太原战略地位的剧烈变动,与隋唐帝国的国势密切相连。隋炀帝时期,杨谅兵变本身对隋朝的统治秩序并无太大的冲击。然而,杨广对参与兵变的数十万将士进行严酷镇压,从而将并州地方势力推向帝国的对立面。是时,繁重的徭役和大规模的征兵,民不堪重负,并州成为变乱的渊薮。突厥势力的南下,加剧了并州的紧张局势。雁门之围,隋与突厥的关系彻底破裂。没有雄固的雁门作为屏障,突厥铁骑直抵太原城下,炀帝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加强防备,却为李唐的建立提供了契机。唐高祖时期,太原起兵拉开了李渊逐鹿中原的序幕。趁着担任太原留守之机,李渊充分利用太原的有利形势,对内笼络各地豪杰,对外厚结贿赂突厥,李唐王朝的异军突起,打破了突厥维系的中原割据势力平衡之局面。突厥先授意刘武周南下,进而出兵干预,作为大唐立国之根基——太原形势危急,高祖派重臣坚守不怠。但随着雁门、马邑的收复,河东防线北移,太原的军事压力减轻,这对并州地域社会秩序的恢复意义重大。唐太宗时期,经过精心的战争准备,反攻突厥的时机成熟了。趁着漠北草原的天灾和突厥的内乱,唐朝联手草原诸反突厥的势力,一举灭掉了东突厥,唐朝的国际地位极大提高。当北方进入和平时代,太原是中原与塞外诸州交通之枢纽,又重新回归草原丝路的重镇,成为唐朝与突厥、回纥等漠北游牧民族交往、贸易商业之中心。
【学位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241;K242
【部分图文】:
唐代前期太原府辖区示意图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图1-2 古代农牧分界线图①正是这种文化上的二重性,使得太原的民风既有“民好畜藏”,重视农耕,又有那种“人性劲悍、习于戎马”的尚武精神。这种习俗,早在秦汉时期已经形成。对此,太史公在《货殖列传》中有形象的描绘:沂、泗水以北,宜五穀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齐、赵设智巧,仰机利。燕、代田畜而事蚕。(太原北)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其民羯羠不均
太原地形图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1169
【学位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241;K242
【部分图文】:
唐代前期太原府辖区示意图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图1-2 古代农牧分界线图①正是这种文化上的二重性,使得太原的民风既有“民好畜藏”,重视农耕,又有那种“人性劲悍、习于戎马”的尚武精神。这种习俗,早在秦汉时期已经形成。对此,太史公在《货殖列传》中有形象的描绘:沂、泗水以北,宜五穀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齐、赵设智巧,仰机利。燕、代田畜而事蚕。(太原北)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其民羯羠不均
太原地形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谭其骧;;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应山西史学会之邀在山西大学所作报告的记录[J];晋阳学刊;198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任艳艳;唐代河东道政区“调整”之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晓洁;唐代山西地区农业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许伟伟;唐代前期边州若干问题初探[D];武汉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41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84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