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侯外庐中国古代所有权问题研究述论

发布时间:2020-10-20 05:42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从学理上介绍和阐释侯外庐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所有权问题的研究成果,涉及社会史与思想史两方面。第一章主要介绍侯外庐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渊源。中国近代社会的危机是侯外庐开始学术研究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论战促使他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和及其所有权问题。侯外庐的所有权理论视角来源于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了洛克、亚当·斯密、黑格尔的所有权理论之后,从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等角度对所有权进行了重新定位。马克思揭示出:所有权不是一个纯逻辑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前资本主义时代由于人身依附关系占据社会交往的主导地位,所有权主要是通过人格支配和人身隶属来设定;资本主义时代由于民主和法治框架下,人与人之间在形式上是平等的自由的,平等和等价交换成为设定所有权的主要原则。从历史中可以把所有权概括为两种类型:平权型所有权与统治支配型所有权。这两个类型的所有权是由特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决定的。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所有权,对所有权主体的判断依据都是:所有者的人格在社会关系中是独立和完整的。在此基础上,接着阐释了侯外庐对生产方式、法典化、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以此来说明侯外庐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二章介绍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来源、学术困境以及侯外庐对它的理论解答。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侯外庐通过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成、结构及其历史命运的研究成果。由于氏族宗法组织和部落征服以及传习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古代社会(奴隶制时代)形成了氏族贵族土地国有制。由于血缘关系的束缚使它在春秋战国从血缘单位向地域单位的转化异常艰难,变法中充满悲剧。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侯外庐以“国民阶级”的难产和先王观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社会(奴隶社会)法权建构的研究。这一研究成果从社会、文化角度揭示了中国古代法权在历史传统与转型期所具有的统治支配型性格以及封建土地私有制法权缺乏的根源。接着论述了古代希腊国家建构与法权建构,以此说明侯外庐所提及的古典的古代所具有的地域性平权型的法权性格。在此基础上,又探讨了古代中国与古希腊不同法权性格背后的社会文化差异。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部分关于古希腊理性精神和自然法的介绍与马克思及其以前的西方思想家的所有权理论的介绍是相呼应的。而对中国古代国民阶级的难产和先王观的介绍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法律观念的缺乏是相呼应的。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侯外庐对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研究成果。为了廓清学术界对侯外庐运用法典化的误解,在第一章关于侯外庐所有权理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解释了法律思维方式与所有权判断的学理依据。接着介绍了侯外庐对封建土地所有权的理论辨析和对中国封建土地国有制形成、结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命运的具体研究。最后介绍了侯外庐关于中国古代社会与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研究对于把握中国历史特殊性的理论价值,以及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建构现代化所有权关系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K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侯外庐中国所有权问题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视角
    第一节 侯外庐的学术经历与面临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思潮
        一、侯外庐的学术经历
        二、社会矛盾与社会思潮——社会史论战与“五朵金花”
    第二节 侯外庐所有权理论的渊源——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
        一、马克思之前西方思想家的所有权理论
            (一) 洛克的所有权思想
            (二) 亚当·斯密的所有权思想
            (三) 黑格尔的所有权思想
        二、马克思对所有权理论的批判与创新
            (一) 哲学的转换:从“绝对精神”到“对象性存在”
            (二) 历史的分析:生产方式与所有权
    第三节 侯外庐对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生产方式和法典化
            (一) 以生产方式对中国历史各阶段社会性质的判断
            (二) 以生产方式与法典化相结合对中国社会历史分期的判断
        二、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侯外庐对中国古代社会土地所有权的研究
    第一节 侯外庐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探讨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来源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学术困境
        三、侯外庐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解答
    第二节 侯外庐关于中国古代氏族贵族土地国有制所有权结构的研究
        一、侯外庐关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以及氏族土地国有制诞生的研究
        二、侯外庐对中国古代氏族贵族土地国有制所有权结构的分析
            (一) 氏族贵族土地国有制的形成机制
            (二) 氏族贵族土地国有制的所有权结构
    第三节 侯外庐对于中国古代氏族贵族土地国有制历史命运的研究
        一、氏族基础对土地所有权下移的束缚
        二、氏族贵族土地所有制在变法中的嬗变
第三章 侯外庐对中国古代转型期法权建构的探讨——兼论古代中国与古希腊法权性格差异及其根源
    第一节 侯外庐对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期人身权不完整与法权关系的研究与发微
        一、春秋战国时期国民阶级的难产
        二、春秋战国诸子的先王观与法权建构
            (一) 神权政治下的先王观与诸子先王理论的核心
            (二) 孔子的先王观与法权建构
            (三) 墨子的先王观与法权建构
            (四) 老庄的先王观与法权建构
            (五) 荀子的先王观与法权建构
            (六) 韩非子的先王观与法权建构
    第二节 古希腊国家建构与文化建构中人和物的法权性格
        一、古代希腊城邦的国家建构与法律进化
        二、古希腊文化建构与法律思想
            (一) 古希腊早期的法律思想
            (二) 智者学派的法律思想:自然法与人定法
            (三) 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知识即美德及其守法观念
            (四)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从哲学王到法治
            (五)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公正与法治
            (六) 斯多葛派的法律思想:自然法及其与罗马法的结合
    第三节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法权性格差异及其社会文化根源
        一、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人权与物权比较
        二、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法权背后的文化心理比较
第四章 侯外庐对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的研究
    第一节 侯外庐对封建所有权结构和特点的理论辨析
        一、所有权的判断与法律思维方式
        二、土地所有权的“运动性”与“非运动性”
        三、封建土地所有权的“品级性”与“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
    第二节 侯外庐对中国封建土地所有权结构的研究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及土地国有制的形成
            (一) 中国封建因素的法典化与封建社会社会的确立
            (二) 中国封建土地国有制形成的具体路径及其所有权结构
        二、中国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内部矛盾
            (一) 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二)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三、中国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历史命运
全文总结
    一、侯外庐关于中国历史所有权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侯外庐关于中国历史所有权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图;;论汉代土地所有制的结构和运动[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2 方光华;兰梁斌;;侯外庐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之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吴泽 ,王东;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J];河北学刊;1987年05期

4 张雅琴,白津夫;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症结点在哪里?[J];世界历史;1981年04期

5 萧?父,许苏民;“早期启蒙说”与中国现代化——纪念侯外庐先生百年诞辰[J];江海学刊;2003年01期

6 刘俊;朱小平;;国有土地所有权权利行使制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7 杨生民;侯外庐先生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中的卓越贡献[J];晋阳学刊;1994年01期

8 赵世超;学习侯外庐先生自觉清除历史研究中的教条主义[J];晋阳学刊;1994年01期

9 黄宣民;侯外庐对中国历史的探索[J];历史教学;1999年02期

10 潘健生;;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J];历史教学问题;198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立端;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研究 (1949-1999)[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春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化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48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848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6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