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明代文庙佾舞舞谱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0 18:23
  文庙佾舞舞谱记录了古代孔子释奠礼中的舞蹈动作、方位和造型变化等。文章以明代六种佾舞舞谱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学"比较法"与朱载堉"拟古舞谱"之方法,从"静"与"动","物"与"舞"梳理出明代文庙佾舞舞谱的特点。通过对舞佾与舞位四表,舞容与动势的解析,总结出文庙佾舞"动"的方法和规范。完整的文庙佾舞舞谱理论体系在明代初步形成,它对中国古代舞谱的再现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文章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0,(02)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明代文庙佾舞舞谱的比较研究


明代籥与翟

表图,空间,界域,嘉靖


佾舞的舞位既是作为整体的舞生在仪式空间中的区域位置,也是作为个体的舞生站立的具体位置。佾舞的体系早在西周时期初现端倪。舞位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仲伯第三》:“以六乐之会正舞位,以序出入舞者……。”[13]87是说,用六代之乐来端正舞者的位置,依(年龄长幼)来排列舞者出入的顺序。那么,作为佾舞前身的六代之乐的舞位具体在哪里呢?先儒谓,立四表于郊丘庙庭。也就是说,位于郊外圆丘处的庙庭是佾舞之舞位,那具体的空间方位呢?“凡文舞《云门》《咸池》《大磬》在庭阼阶之左,武舞《大夏》《大濩》《大武》在庭宾阶之右位……各有四表,表距四步为酂缀,各六十四。”[10]1748因此,文舞和武舞在西周时期的舞位是在庙堂前的东阶下和西阶下,并一直延续到宋代。明代文庙释奠独用文舞后,其舞位也从庙堂前东西两阶下,转移到石阶上的空间处。文舞和武舞各有舞位四表,舞表间距离四步(深广皆二丈四尺),文舞和武舞均为八佾之舞,各64人。那么,舞生进退中必然产生舞蹈行列的变化,如此方成缀兆。缀,谓酂,舞者之位也,兆即界域,指每一舞者运动的范围。那么,显然“服虞说”舞佾人数较多,方可有队列变化的可行性。除《滇志》从杜说,为六佾三十六人外,《三才图会》所绘文舞图则采用了四佾形式,三十二人,从服说。《阙里志》所绘为成化年间的八佾舞图,后于嘉靖年间改为六佾,这一记载与《頖宫礼乐疏》相同,依然从服说。(二)舞容与动势———三揖三辞三谦之仪

明代文庙佾舞舞谱的比较研究


舞佾图之比较———以“自”为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德寿宫舞谱》术语考释[J]. 刘青弋.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9(01)
[2]清代祭孔乐舞制度刍议——以文庙图式舞谱为中心[J]. 白露.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2)
[3]佾舞始源考[J]. 林鹤璇.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4(01)
[4]龠考[J]. 袁炳昌.  中国音乐. 1996(01)
[5]敦煌舞谱的整理与分析(一)[J]. 柴剑虹.  敦煌研究. 1987(04)



本文编号:3091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091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f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